多地放宽落户条件,有的地方推出“零门槛”政策—— 人进城 留得住 能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 2020-06-18 16:44:40

今年以来,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政策放开落户限制,有的地方甚至可“零门槛”落户。这将有利于增强城市活力,发挥城市规模效应,进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下一步,不仅要让人才落得下,还要留得住、能发展。

今年以来,苏州、南昌、沈阳、济南、南宁等多个城市纷纷出台新政策放开落户限制,有的地方还可“零门槛”落户。这些落户政策有什么新看点?

“零门槛”落户彰显诚意。如江西南昌将全面取消南昌市城镇地域落户的参保年限、居住年限、学历要求等迁入条件限制,实行以群众申请为主、不附加其他条件、同户人员可以随迁的“零门槛”准入政策。再如,6月1日,山东济南全面放开落户限制,提供人才、高校学生、居住、就业、亲属投靠及其他共六类“零门槛”落户途径。广东江门市也同样取消落户限制,“零门槛”准入。

年龄、学历条件再放宽。如浙江取消父母投靠落户年龄限制;济南取消了中专学历人员参保限制、技术技能职级限制。

先落户,后就业。如苏州新增“先落户再就业”条款,只要是在国(境)外取得学士及以上学位并取得教育部学历学位认证的留学人员、具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及学士学位以上人员或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可直接申请办理落户;山东省也全面放开对高校在校生、毕业生的落户限制,全省16市均可先落户后就业。

无房能落户。如浙江支持孵化器、众创空间、特色小镇等设立集体户,取消集体宿舍的条件限制,允许人才公寓、酒店式公寓设立集体户,推行设立社区(村)公共集体户;济南市规定,租赁居住经住建部门登记备案住房的人员可在租赁住房处或租赁住房地的社区集体户落户。

亲友家也能落户。如济南将亲属投靠范围由原“夫妻、子女、父母”三投靠扩大至全部近亲属,将亲属随迁范围由原“配偶、未婚子女”扩大至配偶、已婚子女、父母。

手续更精简。如河北张家口市允许公民自择地点落户,实行省内“一站式”办理;河南信阳不再要求群众提供各种证照和材料复印件。

来去可自由。在广西南宁,农村户籍大学生无论是已毕业、新入学还是应届生,都可以享受自愿原则,申请将户口迁回原籍农村。

《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明确提出,督促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全面取消落户限制,推动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上城市基本取消重点人群落户限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等非户籍人口在城市便捷落户。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马庆斌认为,实现1亿人落户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重要举措,省会等中心城市往往是就业、公共服务、生态等综合承载力大的城市,有责任也有能力打开大门迎接新市民。目前,省域中心城市本身作为省域经济动力源的作用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只有聚集更多人才人力,才能承接更多产业,逐步成为更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增长极。

“正因为如此,很多大城市在面对非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个问题上,正从‘半推半就’转变为‘争先恐后’。”马庆斌说。

“近期,一些地区正在对落户松绑,这将促进人口向城市进一步聚集和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有利于增强城市活力、发挥城市规模经济效应,进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黄庆华认为,人力资本外部性和技能互补性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因此,城市人口特别是优质人力资源的聚集,对于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让人才不仅落得下,还要留得住、能发展?马庆斌认为,首先要在多元化就业上下功夫,打造一个充满机遇的活力城市,“能否安心生活,关键在于有没有适合各种人群就业的多元化就业环境,既要让新型数字经济蓬勃发展,也要让传统产业焕发生机,传统制造业本身就是孕育新产业的土壤和载体”。

其次要有多元化教育,既要关注更高质量的学历教育,也要注重职业技能教育,更要关注幼儿和老年教育。此外,还要提供更具品质的城市生活。早已脱离温饱的城市居民,需要更多文化精神消费,因此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多规划博物馆、图书馆、健身房、科技设施、公园和绿地等。

在6月16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强调,要推动各类城市,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集中流入的城市,放开、放宽落户限制,继续完善以居住证为载体,与居住年限等条件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并按照常住人口规模、分布和结构来配备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多地放宽落户条件,有的地方推出“零门槛”政策—— 人进城 留得住 能发展
来源:经济日报2020-06-18 16:44:40
今年以来,多个城市相继出台政策放开落户限制,有的地方甚至可“零门槛”落户。这将有利于增强城市活力,发挥城市规模效应,进而实现经济可持续增长和人的全面发展。下一步,不仅要让人才落得下,还要留得住、能发展。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