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都市圈 拥抱长三角

来源:南京日报 2020-05-29 10:23:03

融入都市圈 拥抱长三角 -中国网地产

4月1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正式发布,《江苏实施方案》共分为总体要求、区域联动、重点任务、组织保障四个部分,明确了江苏需要落地落实的重点任务、重要事项、重大政策共60条。 

5月11日,南京市举行《〈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南京实施方案》新闻发布会。南京首次明确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中的角色定位,并依照国家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要求,排出任务书、路线图、施工表。去边界、深协作,一个属于南京的更深层次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时代,正加速到来。 

在此大背景下,本报推出《融入都市圈 拥抱长三角》特刊,邀请各都市圈城市专家,结合城市特点,作出专业分析和探讨,发掘城市亮点,展现城市融入南京都市圈取得的成绩,展望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打破行政壁垒,推进宁淮特别合作

史修松 苏北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是国家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长三角北部重要区域中心城市和南京都市圈的重要成员,淮安市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积极探索毗邻区域协同发展新机制,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主体,规划建设宁淮特别合作区,打造都市圈新兴增长极。 

打破“行政区经济”束缚,打通要素流通“看不见的行政边界”,在宁淮特别合作区推进中,淮安发挥要素成本较低、土地供给量大、生态资源丰富等优势主动作为,与南京科教人才资源,高新技术产业、金融、物流、电子商务等优势产业实现联动互补,加快推进宁淮资源共享和同城化发展。 

在分工协作促进创新协同方面,淮安要立足城市产业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以资源整合、分工协作、链接融合为重点,构建科技协同创新共同体,强化城市间专业化分工协作和有序竞争,形成以服务经济为特色、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区域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 

淮安北接江苏自贸区连云港片区,南连南京片区。为加快开放合作,促进要素互动,淮安要主动融入江苏自贸区建设,促进开发区整合优化,探索“一县一区、一区多园”模式,深化开发区改革创新,推动开发区向现代产业园区转型,打造园区经济升级版,培育一批主导产业清晰、产业附加值高、关联产业簇生、开放性强的重点产业园区。加快提升园区产业集聚耦合功能,实现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快速双向流动。

“一江三城”融合发展

离不开文化认同

黄杰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副院长、苏中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 

实现长三角一体化和做强南京都市圈,重点是构建有效的区域协同机制,而有效协同机制的形成离不开共同的价值追求和文化认同。推进区域协同发展的难点之一是如何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产业合理分工,这就要都市圈成员抛开狭隘的地域文化局限性,真正树立一体化、一盘棋的思想,形成平等互利、包容开放、共建共享的价值理念。 

结合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和“十四五”规划,在未来城市空间布局上,宁镇扬三市要在围绕长江做好“一江三城”融合发展,增强宁镇扬同城化的内在动能,同时完善宁镇扬以长江大保护为核心的环境风险联控联防联治合作机制。 

扬州作为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及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城市,文化与生态是扬州最宝贵的发展资源。现在,扬州正以推动大运河文化带示范区建设和打造“三都一城”为抓手,放大世界运河文化之都、世界美食之都和东亚文化之都的文化品牌效应,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力争早日实现第四次辉煌。 

扬州的发展必须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南京都市圈。下一步,扬州在积极参与区域内传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的同时,应加强与南京都市圈各成员城市之间在“新基建”领域的合作;在文化+科技+资本方面,加强与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的深度合作;在与南京江北新区进行园区和产业合作上要有新思路、新机制。 

主动对接南京,打造宁镇扬创新集群

孙华平 江苏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副教授

包卿 江南大学金融研究所高级经济师 

南京、镇江、扬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发展相关,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以及扬子江城市群战略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江苏省首个区域同城化发展规划,宁镇扬如何实现同城化跃迁式发展?我们认为关键是要用好宁镇扬丰富的科教创新资源,推进更高水平的开放合作,做好产业要素的优化重组,重点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创新集群。 

宁镇扬区位优势明显。根据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布的《长江干线过江通道布局规划(2020-2035年)》,到2035年,江苏要建40多座过江通道,其中29条位于宁镇扬同城化区域。在2025年前,江苏要重点建设13座过江通道,其中有8条位于宁镇扬区域。这一批过江通道的建设,必将助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有力支撑区域发展跨上新台阶。对于镇江和扬州而言,要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进一步实现与南京都市圈城市的深度融合发展。 

不久前,《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江苏实施方案发布,明确着力提升南京城市首位度,进一步增强特大城市能级,更好地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镇江和扬州应主动对接南京中心城市的服务外溢功能,依托丰富的科教资源,推进官产学研协同创新。在产业布局方面,应坚持错位分工与协调发展,与南京形成产业互补之势。在此过程中,宁镇扬还要逐步建立区域利益共享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以保障基础设施、生态环保、市场开放、公共服务等领域真正实现一体化发展。 

发展省际毗邻区域

撬动“大圈”一体化

吕小瑞 中共滁州市委党校综合教研室主任、教授 

南京都市圈横跨苏皖两省,自2002年成立以来,以“融合、发展、共赢”为目标,一体化合作不断深化实化。近年来,滁州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战略机遇,积极融入南京都市圈,对接南京江北新区,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承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9年,滁州市主要经济指标冲到安徽省第三,同时,GDP增速首次成为长三角41城第一名,成为长三角经济增速“领跑城市”。

2020年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深入实施的关键一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积极推动顶山-汊河、浦口-南谯、江宁-博望等6个省际毗邻区域协同发展。南京携手安徽滁州、马鞍山两市建设三大省际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将为南京都市圈成员之间的合作按下“加速键”。 

实现省际毗邻区域一体化,难点是打破毗邻区域内的行政壁垒,让要素资源自由充分流动,关键点是调动毗邻地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探索建立土地管理、投资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政策等共建共管共享新机制。 

苏皖省际毗邻区域的一体化发展,应以南京江北新区为主体,明确功能定位,聚焦主攻方向。顶山—汊河跨界一体化示范区要重点做好产业协作的文章,打造先进制造业转型转移与跨区域发展的功能性合作平台;浦口—南谯跨界一体化示范区要重点做好生态经济的文章,打造省际毗邻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和苏皖跨界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 

以省际毗邻地区为空间载体推进一体化,有突破强、见效快、风险小、可操作、能复制等独特优势。通过示范引领,由易到难,以毗邻区域“小圈”一体化,撬动南京都市圈乃至长三角“大圈”一体化。

围绕“五个加强”

拓展宁常合作领域

马继迁 常州大学瞿秋白政府管理学院副院长、苏南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 

当前,常州正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施工图”,加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联动,主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深化苏锡常一体化、锡常泰跨江融合发展,鼓励支持溧阳、金坛融入南京都市圈。 

聚焦“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常州市鼓励县区突出特色、错位发展。产业方面,加快建设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积极参与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高质量建好大运河文化带常州段。在溧阳市、郎溪县、广德县等苏浙皖交界区域,协同建设长三角产业合作发展区,推进毗邻地区班线公交化;交通方面,推进苏南沿江高铁、盐泰锡常宜铁路、苏锡常快线铁路等快速建设,加快建设常泰过江通道、常宜高速公路等,提升公路铁路通达能力;人才方面,加强面向高层次人才的协同管理,建设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 

鼓励支持溧阳、金坛融入南京都市圈,溧阳、金坛要按照“系统规划、全面接轨、重点突破、平台先行、做强自身”的总体思路,积极开展对接工作,围绕“五个加强”拓展合作领域:加强城市间产业分工协作,促进城市功能互补、产业错位布局;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推进水、大气、固废跨界协同治理;加强统一开放市场建设,树立国际化视野、用好市场化手段,营造规则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加强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深化医疗、教育、养老、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推动优质公共服务一体化、连锁化供应。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融入都市圈 拥抱长三角
来源:南京日报2020-05-29 10:23:03
发掘城市亮点,展现城市融入南京都市圈取得的成绩,展望南京都市圈协同发展的美好未来。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