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城融合建设

来源:深圳特区报 2020-05-12 13:26:04

随着大湾区城市群的演进与升级,城市和产业的融合互动不断更迭,产城融合这一发展理念成为湾区发展的关注重点。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以相对较强的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其深度城镇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大湾区经济产业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大湾区城市的产城融合持续升级,探讨湾区城市的产城融合态势,对促进大湾区协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粤港澳大湾区产城融合测度与协同发展策略

粤港澳大湾区是由珠三角经济圈的强化合作而产生的新地理概念,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中山、东莞、惠州、江门、肇庆九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即“9+2”模式的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占据极其优越的湾区环境,总面积5.65万平方公里。2017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口近7000万,GDP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约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2%。

随着大湾区城市群的演进与升级,城市和产业的融合互动不断更迭,产城融合这一发展理念成为湾区发展的关注重点。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以相对较强的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其深度城镇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各城市及其范围内的工业园区、开发区、新城区、老城改造区等在产城融合中皆得到具体体现。但目前内地各城市产业发展与区域融合程度不一,存在区域间失衡,影响了整体综合竞争力。因此,9座内地城市产城融合度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如何建立产城融合评价体系?

产城融合归因于“产”“城”“人”三个主要方面。产业要素方面,主要表现为生产总值的人均/地均水平、税收和利润以及产业结构等,特别是产业结构中第二、三产业所占比例直观体现了城市化水平;城市要素方面,影响城镇化发展的掣肘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而随着城市环境的恶化和居民环境意识的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也极大地决定着城市的宜居程度;人的要素方面,现代城市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收入/消费水平、就业质量以及受教育水平等是衡量人的发展的重要指标。

(二)粤港澳大湾区产城融合测度态势如何?

(1)大湾区各城市产城融合程度不一,发展水平存在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产城融合程度整体较优,但各城市发展水平呈现梯级态势。其中,深圳、广州、珠海分别位列前三,深圳产城融合优势突出。

(2)整体态势动态变化,产业升级作用突出。珠海、江门的产城态势提升明显。自2015年横琴被纳入广东自贸区范围后,珠海在口岸通关、双向投资、多元合作、国际贸易等方面积极创新,全面深化港珠澳互利合作,极大带动产业结构升级。此外,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的规划建设,使珠海从过去的交通末梢成为区域交通枢纽,形成联系珠三角、对接港澳、通达国内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大湾区新政推行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珠海的发展起到明显的带动作用。

(3)产业等级差距扩大,城市发展回归人本。依托前海、南沙和横琴三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点,深圳、广州、珠海充分发挥了其在进一步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实验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在发展新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引擎。排名靠后的城市主要以接收发达城市转移产业为主,人才和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已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主要障碍。

(三)如何提升深圳在粤港澳大湾区产城融合协同发展的作用?

(1)加强区域顶层设计,盘活存量空间

加强顶层设计,促进区域联动发展。综合考虑福田区金融业、盐田区物流业、龙华区制造业、大鹏区旅游业等,构建城市发展的综合产业体系,实施跨区协调,打破既有产业空间利益分割,实现产业空间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序开展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促进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形成良性互动。

挖掘产业空间,完善产业用地的差异化供应。以梳理新增产业空间、改造二次开发产业用地和调整与优化相关规划用地等方式实现产业空间释放;差异化原则供应产业用地,突出“创新发展”主线,针对不同类型对象和产业空间,建立差异化供应和管理供应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等符合深圳产业发展导向的产业,在地价、配套用房、土地供应方式和年限等方面进行扶持和保护。

(2)多元空间融合布局,建设提档升级

基础建设的联通是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合作未来的联通。深圳须加快城市基础设施供给侧改革,加快基础设施硬件建设,夯实港航基础设施,完善集疏运体系,推进港口绿色化、智慧化,促进自由贸易港建设。推进深中通道建设,依托盐田、宝安、南山等城区独特优势,形成港口、机场、国铁、路网融为一体的大交通发展格局,构建融合深莞惠、联通大湾区、服务全国、辐射亚太、面向世界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

建设基础设施软实力,以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为支撑,建设智慧城市运营管理中心,整合政务和社会信息资源,形成深圳“全景态势一张图”,打造智慧城市运行管理模式,推进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城市治理和智慧产业领域工程建设,推动产业园区智慧化建设,建设园区云平台,鼓励园区提供云服务,在产城融合的背景下提倡围绕多元空间融合布局的理念。

(3)统筹城市海陆格局,拓展海洋蓝色经济

强化城市海陆统筹格局,推进多层次区域协同共建。深化“东进”战略,推动龙岗、坪山、盐田、大鹏四区成为新发展极,强化深莞惠、汕尾、河源经济圈功能和公共服务共建,建设深汕合作区;谋划“西联”通道,筹备深圳-珠海城际,推进前海与横琴互联互通,实现与珠海西岸一体化进程;构筑“南展”合作,依托深广高铁,以河套地区和深圳河北岸为基点,向南拓展与香港北部经济带的整体发展战略;增强“北拓”土地人才空间联系,推进深莞惠大都市圈建设。

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打造国际领先的海洋产业集聚区。以盐田港为据点,依托前海同南沙、横琴形成蓝色经济三角区,充分发挥特区与湾区叠加优势,坚持陆海统筹,将海洋事业发展置于城市发展战略核心位置,立足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空间规划布局重点建设前海大空港海洋新城西部海洋科技走廊,探索建设国家南方海洋科学城;打造东西部两大海洋科技创新引擎,完善产业配套,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大力发展本土海洋企业、吸引知名海洋企业总部落户、鼓励尚未涉海的企业向海延伸、扶持中小微海洋企业发展等。

二、产城融合背景下大湾区不同房价地区高端人才的流动影响

珠三角城市群是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组成,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高度现代化的城市、发达的产业和良好的就业机会吸引着大批人口流入,也驱动其房价快速上涨。由于房价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成本,其快速上涨必然驱动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特别是高学历、高技能水平的人才流动,高端人才对城市核心竞争力起到关键作用。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内,房价存在区域性差异,是高层次人才流动研究中极具代表性的样本区域。

考虑到房价对高端人才区域流动的影响因素差异,建议政府可采取以下措施吸引高端人才。

第一,建立健全与产业分工相适应的住房保障政策和人才引进政策。不同地区应立足于自身城市与产业优势,整合优质资源以实现区域的协同发展,并引导异质性高端劳动力要素合理、多元化流动,促进产业转移和升级,避免房价过高而出现产业空心化。

第二,推动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均等化,缩小区域间城市建设水平差异。粤港澳大湾区各城市要完善医疗、教育、文化娱乐等配套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能力;同时,提高城市开放度和包容度,提高社会的自我更新能力。

第三,对待人才需因地制宜地制定“一城一策”。高、中房价地区须注重制定吸引和留住高层次人才的住房政策,为创新经济和产业升级储备人才;低房价地区要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经济体系,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新流入劳动力的职业发展需求,形成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和人才资源有效配置的新格局。

(作者系武汉大学深圳研究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产城融合建设
来源:深圳特区报2020-05-12 13:26:04
随着大湾区城市群的演进与升级,城市和产业的融合互动不断更迭,产城融合这一发展理念成为湾区发展的关注重点。与国内其他城市群相比,粤港澳大湾区以相对较强的产业发展带动城镇化建设,其深度城镇化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