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实体融资成本尽快降下来

来源:中国证券报 2020-03-25 08:47:15

在美联储抛出“无限量QE”之际,中国央行已超过一个月未开展逆回购操作,中美两国货币政策操作在现阶段呈现明显错位。与海外形势不同,当前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未来继续保持合理充裕也十分确定,继续大力疏通政策传导,让流动性更多更快流向实体经济,让利率下行尽早切实转化为融资成本下降更为关键。

24日,央行未开展逆回购操作。一个多月来,央行短期流动性投放似乎按下“暂停键”。若非本月16日开展了1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操作,央行公开市场操作差点“交白卷”。反观美联储,23日再次升级危机应对政策,陆续重启2008年危机时期设立的各种应急工具,持续为市场输送流动性。

中美货币政策的错位,源于两国疫情发展形势及其对经济金融影响阶段的不同。面对美国疫情快速扩散,遏制流动性危机及其向信用危机的传导是美联储眼下第一要务;而随着本土疫情持续向好,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助力经济活动恢复成为我国当前政策发力重点。由于疫情早发,我国宏观政策更早实施干预,加上节后现金陆续回笼及实施定向降准、税期后延等因素影响,使得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充裕,货币市场利率指标直逼历史低位,与海外市场情况存在较大差异。

当前货币政策调控仍面临平衡多目标的问题,把握好不同阶段的力度、节奏和重点十分必要,但方向没有出现变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的态度也始终明确。未来出台更多流动性支持政策及引导市场利率下降的举措仍可期待,而疏通货币政策传导,让流动性更多流向实体领域和紧缺环节,让利率下降尽早带动实体融资成本下降是问题的关键。

一段时间以来,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不畅的症结大致可归结为“两个下降”“三个约束”。“两个下降”即从资金供需两方面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使有效融资需求有所下降;风险偏好下降,制约商业银行供给资金意愿。“三个约束”即资本约束、流动性约束和利率约束。

破解“三个约束”成为疏通货币政策传导主要突破口。一是引导和鼓励商业银行创新使用永续债等工具多渠道补充资本,增发金融债券,提升商业银行信贷投放意愿和能力。二是通过降准、定向降准、公开市场操作等多种工具手段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三是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让货币债券市场利率下行更通畅地传导至信贷市场,引导贷款实际利率不断下行。为破解“三个约束”,多方面工作同步推进,成效持续显现,后续有望进一步加大力度。比如,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适度加大金融债券发行规模,完善LPR改革,乃至调降存款基准利率等。

围绕“两个下降”可以做的也不少。随着复工复产推进,内需逐渐恢复,金融应及时对接实体,让资金到更有用的地方去。这就需要继续发挥结构性政策精准滴灌的独特作用。近段时间,在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过程中,再贷款、再贴现、定向降准等结构性货币政策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预计后续结构性政策仍将是宏观调控的一大看点。

同时,应加强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特别是未来外需对总需求的负面影响可能加大,亟需扩大内需的政策补位,各方对财政政策发力抱以厚望,而无论是实施“老基建”还是“新基建”,均离不开适宜货币金融条件的配合。值得一提的是,政策性金融是财政金融政策的一个较好结合点,在增加金融供给的过程中,可大力发挥政策性金融的作用。

此外,为增强商业银行放贷意愿,阶段性、审慎适度对部分金融监管政策进行逆周期调节也是必要的。

应看到,内外形势更趋复杂,稳增长任务更加突出,宏观逆周期调控仍需加大力度,更应重视调控实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需久久为功。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让实体融资成本尽快降下来
来源:中国证券报2020-03-25 08:47:15
​在美联储抛出“无限量QE”之际,中国央行已超过一个月未开展逆回购操作,中美两国货币政策操作在现阶段呈现明显错位。与海外形势不同,当前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未来继续保持合理充裕也十分确定,继续大力疏通政策传导,让流动性更多更快流向实体经济,让利率下行尽早切实转化为融资成本下降更为关键。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