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步伐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多项重点工作落地

来源:河北日报 2020-03-04 16:56:07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在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根本在创新,关键在协同。

六年来,我省围绕加快打造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的宏伟蓝图,持续强化和科技部以及京津的对接合作,协同创新顶层设计更加健全,科技部主导下的京津冀协同创新“1+3”联动工作机制日益完善,京津冀三省市共同签署《关于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合作协议(2018-2020年)》,推动京津冀协同创新多项重点工作落地落实。

抓创新载体,协同创新政策越来越接地气

“长期以来,我们被三地间的‘政策梯度差’捆住了手脚。”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有中关村自创区,天津有自创区、自贸区,“相比这些政策先行先试的创新载体‘特区’,我省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政策,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化的吸引力自然不高,所以我们必须知难而进,迎头赶上,尽快弥补创新载体劣势。”

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我省“一南一北一环”三大创新载体加快建设。

扎实推动“河北·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建设,重点提升河北承接京津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2016年,涵盖石家庄、保定、廊坊、沧州、衡水五市11个园区的河北·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正式被科技部批准为全国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纳入国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总体布局。

打造科技冬奥成果转化战略高地。我省以省冬奥工作领导小组名义制定了《科技冬奥智慧崇礼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全省推动科技冬奥工作的各项任务和举措。聚焦冬奥竞技能力、气象保障、冰雪产业、智慧崇礼等办赛、参赛、观赛的技术需求,启动实施了“科技冬奥”重点专项,投入资金5000万元,全力组织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积极动员全省有关部门和单位,联合国内相关领域优势单位共同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争取获得国家支持,石家庄铁道大学、省气象局等多家单位参与申报的多个项目获得立项。

持续强化“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建设,推动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转化落地。我省高度重视环首都周边地区的农业科技园区建设,由环北京14个县(市、区)组成的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被科技部正式批准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丰宁、滦平、大厂、固安、涿州等8家园区成功获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北京农科城涿州农业科技成果创新示范园、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创新研究院以及《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成果供给指南及需求清单》的成功编制等亮点工作频现,有效推动了一大批北京先进适用农业技术成果在示范带园区内落地转化。

“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我省精准打造承接平台,优化承接环境,从承接中汲取新优势,在优化分工中集聚新动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向广度深度拓展。

抓共建共享,协同创新模式越来越丰富

六年来,我省坚持开拓创新,持续强化同京津两市的沟通衔接,逐步探索出“五个共建”模式,敞开胸怀,真正走出了一亩三分地,大刀阔斧破除体制机制藩篱,开启了合作的新篇章。

协同的背后,是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

共建科技园区发展势头良好。截至目前,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已入驻企业252家,园区企业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亿元。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积极探索利益分享模式,成功吸引124个项目落地,成为承接中关村海淀园项目的高效载体。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成为全国唯一一家北京转移医药企业由北京市延伸监管的园区。

共建创新基地建设方兴未艾。与京津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业联合共建了京冀联合实验室、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联合建设“运动型多用途乘用车节能与智能化联合实验室”等各类研发平台,其中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98家。

共建转化基金效果日益显著。总规模达10亿元的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已全部到位,共投资京津冀地区项目16个,投资金额5.63亿元,其中河北省项目5个,投资金额1.65亿元。

共建创新联盟发展初见成效。围绕我省优势主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有影响的区域特色产业发展需求,与京津两地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通过市场化机制共建了各类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6家,有效提升了我省企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

共建技术市场发展如火如荼。按照“共建共享、互联互通”的思路,积极打造“线上线下结合、标准统一、服务规范”的京津冀技术交易市场网络,相继支持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中国技术交易所、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等在我省设立10余家技术转移分支机构或研究推广机构,初步建立起了覆盖全省、联通京津的技术交易服务体系。

“我省着力实施‘五个共建’行动,吸引京津创新资源辐射外溢,衍生出一批创新模式和样板。”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一次次打破壁垒,一次次协同创新。六年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逐渐加速。

抓科研合作,京津冀科研要素互动越来越紧密

“京津冀是我国科技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但也存在创新资源配置不均等问题。因此,京津冀协同发展,难点在协同,突破靠创新。”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6年来,三地科技部门创新思维,全力构建包含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全链条科技创新合作,促进了三地科研要素互动。

科研合作机制逐步完善。为深入推动京津冀科研领域合作,三地科技部门先后两次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立了战略对话、信息交流、工作对接、科技资源和成果开放共享等长效协同机制,并通过定期举办京津冀青年科学家论坛,成功搭建了区域间科研人员学术交流与合作的重要亮点品牌,有力推动了三地的科研合作迈上新台阶。

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合作日趋紧密。三地以联合实施京津冀基础研究合作专项为核心,针对共同面临的热点、难点科学问题和产业共性关键技术需求,在重点领域探索开展实质性研究合作,成功探索出了凝聚三地优势科技资源、合力解决关键共性难题的新模式,有效弥补了国家专项解决区域需求深度不够等问题,大力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在基础研究合作领域的纵深发展。

技术创新领域合作显著增强。我省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通过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专项等,充分借力京津优质创新资料,大力支持我省企业、院所与京津共同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并涌现出了长城汽车和百度公司联合开展的无人驾驶等特色亮点项目,有效提升了我省的技术攻关能力。

抓优势资源,资源开放共享越来越深入

2019年年初,廊坊市海泰精密机械有限责任公司收到一个好消息,他们依托与天津大学合作项目申领的两批科技创新券获得审批通过。这意味着他们向天津大学支付的部分费用可以“报销”了。

该公司负责人马永光说:“这就像出差报账一样,我们到京津寻求科技服务,自己先垫资,再到我省按照相应比例‘报销’。”

2016年,我省推出了科技创新券政策。2018年7月,京津冀三地科技、财政主管部门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三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可跨区域使用互认互通的科技创新券,享受包括来自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国科学院等知名高校院所和各类新型研发组织的科技服务。

资源开放共享的背后,是我省全方位支持创新、服务企业的一系列有力举措。六年来,我省在高新技术企业整体搬迁、科技创新券互认互通、大型仪器互联互通等诸多领域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科技创新券是政府发给小微企业的政策“大红包”。截至目前,我省已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发放科技创新券3082万余元。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角”。我省研究制定了《高企跨认定机构管理区域整体迁移资质认定实施细则》,明确提出了跨认定机构管理区域整体迁移的高新技术企业可继续在我省享受高企税收优惠政策。成功吸引天宏阳光新能源等13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跨区域整体搬迁,探索出一条高新技术企业整体搬迁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大型科研仪器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我省开通了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已成功汇集5040台单套原值2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现与京津网站仪器资源信息的互联互通。

此外,京津冀三地还建立了科技创新文献共建共享机制,实现国家科技图书文献资源覆盖全省。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要充分梳理、盘活现有的科技资源,实现共享。”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从场地、资金、设备的“硬件安装”,到政策、资源、制度的“软件升级”,我省多措并举,全方位助推企业协同创新。

抓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越来越优化

去年11月8日,2019科技成果直通车(河北·石家庄高新区站)启动仪式在河北省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举办。

短短两个月,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3大领域直通车专场在石家庄高新区先后举办。又陆续在唐山、秦皇岛和邯郸等地,举办了N场小规模、定制化的系列精准对接活动。

“此次活动促成了16组项目签约落地河北,我省实现了供需双方的‘精准’对接。”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想在协同创新中跑出加速度,仅靠几家企业、高校院所和联盟的力量显然不够。为推进协同创新,我省聚焦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的战略定位,以实施“52111”工程为重点,全力构建贯通全省、连接京津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打通京津科技成果转化链条。

政策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指挥棒”。2014年以来,我省相继制定出台或修订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河北省促进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暂行办法》《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河北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等一大批政策法规文件。

“文件基本涵盖了创新创业、科学研究、成果转化、收入分配、人才评价、‘放管服’、科研诚信等各个领域。”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这有力营造了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为吸引承接更多京津优质创新资源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技术市场不仅是技术商品的交易场所,更是技术成果流通交易全链条的关系总和。进一步激活技术市场,怎样打造适应我省特点的技术转移体系?

“按照运营市场化、功能平台化、资源国际化、服务协同化的原则,我省打造了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按照‘互联网+技术转移’的模式,加快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的技术市场服务网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省已建成包括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在内的各类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120家,所有地市均建设了常设技术市场,技术合同登记站点数量实现翻倍,并延伸扩展到县、高新区。

六年来,我省在协同发展道路上,成果转化能力大幅提升。数据显示,随着“52111工程”的持续推进,“十三五”以来全省累计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660.9亿元,其中2019年吸纳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214亿元。

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生态体系不断深入,“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协同创新带来的重大利好将持续推动创新型河北建设。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步伐 “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多项重点工作落地
来源:河北日报2020-03-04 16:56:07
谁牵住了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谁就能在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京津冀协同发展,离不开协同创新。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