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纵容了“致命”工地? 施工事故仍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隐痛

来源:中新经纬 2020-01-10 09:42:53

多年前,北京东三环一住宅建筑工地,发生塔吊伤亡事件,项目的开发商彼时刚刚进京不久。

十年后,建筑施工事故仍然是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一个隐痛。

1月5日下午,武汉巴登城生态休闲旅游开发项目部分脚手架突然垮塌,造成6人死亡,5人受伤;过去一年多,上海、廊坊、扬州、贵阳等地,还发生多起工程伤亡事故,涉及多家知名开发商。

伴随2015年至今的行业规模化竞争,高周转成为百强房企标配,超速行驶的房企出现了管理失控,诸多一二线城市、大型房企旗下项目接连发生较大工程事故或质量危机,造成多人死亡或受伤,引发业主“维权”。

除了人为赶工,建筑行业的主体责任不清、违法分包乱象、监管缺位或不到位,也是事故频发的原因。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的诸多业内人士认为,为避免或减少类似事件,房企应放下“唯规模论”思维,注重安全、质量和经营效益的提升。

此外,工地施工安全管理和监管必须执行到位,并建立追责制度,还要寄望建筑工艺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包括住宅工业化的成熟、智能机械的应用。

超速增长下的隐痛

过去5年,是房地产历史上的一个超级大牛市。诸多房企实现了规模的翻倍、再翻倍增长。如碧桂园,过去5年实现了5倍的增长,恒大为3倍增长。

融创中国更是一匹黑马,五年实现了7.5倍增长,如今已位列四强。就连稳健的万科,过去5年的增速也达到了2.3倍。

其他高速增长的还有新城控股旭辉阳光城等。截至2019年末,千亿房企已达36家,有三家房企规模超过了6000亿,第一名碧桂园达7700多亿,万亿指日可待。

与此同时,房企们的工程、质量问题频发。2018年6月24日,上海奉贤区一在建项目发生事故,致1人死亡9人受伤;7月26日,安徽六安市金安区一建筑工地板房坍塌,造成6人死亡,3人重伤;12月29日,上海闵行区七宝生态园在建工地塌方,致3名工人死亡。

2019年10月28日,贵阳市观山湖区一施工地下停车场发生垮塌,造成8人死亡,2人受伤;接着就是今年1月5日的武汉事故。

上述事故均涉及多家大型开发商,这些房企也是近年来增速较快的企业代表。

一位承建过多家开发商项目的建筑商资深人士表示,工程伤亡在行业中有一定的概率,但大型房企发生3人以上死亡的较大事故,并不多见。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工程事故有个概率问题,施工进度越快发生事故的概率越高;此外,企业规模变大,会出现运营管理的不协调,也让出事的概率变大。

协纵策略管理集团创始人黄立冲也指出,近年来开发商奉行的规模化增长、高周转,令其普遍资金压力比较大,加快施工建设到可以售楼的程度,就意味着早日盈利,这与违法分包等形成“共谋”,导致事故的概率变大。

在上海奉贤区安监局的事故调查书中,奉贤项目即存在一定程度的赶工,施工方、开发商等相关责任人皆受到惩处。

贵阳事故中,该项目从规划更改到拿到预售证,只用了4个多月,也有赶工的嫌疑。

谁纵容了“致命工地”?

在中国房地产行业,所谓开发商并不直接盖房,而是外包给建筑商、承建商,也就是施工方;主流开发商中,即使碧桂园建立了自己的施工队伍,也依然有80%以上的工程外包。

非惟房地产开发项目。近两年发生安全事故的地铁工程,也多与转包、层层分包有关。

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施工方对建筑工程、安全负有主体责任,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责任制”。但在实际操作中,施工方往往会层层外包、违法分包,导致主体不清。

2018年中,《全国建筑业安全生产形势通报》显示,企业主体责任不落实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大部分的事故中,施工单位总承包、专业承包、劳务分包关系界限不清、职责不明,直接导致事故发生。

2019年9月,在住建部的一份关于“建筑市场和工程质量安全违规典型案例的通报”中,15个案例有一半涉嫌违法分包。

以山西省太原市阳曲项目为例,主要违法违规事实就包括,施工总承包单位将劳务分包给无相应资质的太原永大宏伟建筑劳务有限公司,涉嫌违法分包。

而开发商在其中有没有责任?按照《建筑法》第二十九条规定,建筑工程总承包单位,可以将部分工程发包给具有相应资质条件的分包单位;但是除总承包合同中约定的分包外,必须经发包单位认可。

现实中,开发商并不总是清楚工程都分包给了谁,总包方可能找了没有资质的施工队分包,但开发商对此并无强力监管。

黄立冲认为,往往那些愿意垫资的施工队成为企业首选,施工队内部分包也以现金流和资金流为主,都忽略了安全和质量。

分包乱象之外,上述通报指出,建设、监理等单位,对施工现场安全隐患督促整改不力。

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在住建部通报的南京市南河地区项目中,一名总监理工程师在审查通过危险性较大的分部分项工程专项施工方案后,未加盖执业印章。

虽然自己不是“责任主体”,但出事后,往往是开发商直接面对外界,并承担连带责任。

这一点,开发商们觉得“很冤枉”。

财经评论人士严跃进认为,违法分包使得房企面临权责不清的尴尬,即安全、质量问题到底是房企承担还是建筑商;但从发生的案例来看,最终都需要房企承担连带责任,这反过来倒逼房企对分包等进行监管、规范。

张大伟也认为,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需要政府监管以及企业内部自我监督。

建筑业的安全革命

大型开发商们的项目出事,仅仅是诸多工程事故中的一些案例。住建部的事故快报系统中,可以看到更多。

监管部门多年来一直在强调和规范建筑施工安全。2019年11月30日,住建部、应急管理部联合发布的最新文件显示,要从安全生产承诺制、吊销责任人员从业资格、加大责任人员问责力度、强化责任人员刑事责任追究、强化责任人员失信惩戒等方面,加强施工安全。

这份文件中最大的亮点之一,就是强化了责任人员的问责、惩戒力度,包括刑事责任。

2019年12月6日,住建部事故快报系统暂停使用,住建部表示,“将尽快完善全国房屋市政工程施工安全事故信息管理制度,并公开事故相关信息。”

对于房企而言,30年来依靠人力、手工操作的建筑模式,似乎无法完全避免人身意外的发生,对一定概率的伤亡容忍,也成为行业的潜规则。

但生命权不容忽视。当接连的意外发生,行业也应反思事故背后的机制,是否有改进的可能。

北京师范大学金融学教授钟伟认为,房企应避免惟高周转论。

2015年至今,高周转、高杠杆、高成长的“三高模式”成为地产业界主流;但当下,“高周转不再是唯一重要,其他指标也需要权衡”。

严跃进也认为,房企不应该过多追求速度,放缓开发节奏是很有必要的,宁可速度慢一点,也要安全。

黄立冲提醒,首先房企要减少负债,适当降杠杆,使开发速度回归正常,让施工方也回到专注品质的层面;其次董事会应对管理层适当减压,谨防管理层沦为“热锅上的蚂蚁”,从而让下一级也可以恢复到正常的工作速度,保证施工质量,减少事故。

大型房企也在加强自身的安全管控,万科碧桂园等纷纷建立安全质量工作的长效管控机制,使之成为一种常态化加密型工作。

碧桂园在施工合同中,赋予施工方和甲方同等的权利,如果开发商的指令存在安全和质量隐患,施工方可以拒绝执行,并且上报开发商总部;还将管控延伸到施工前,以及所有的合作伙伴。

此外,多家公司推进工地开放,允许业主等各方进入工地,进行全程监督。

针对当下人力密集型的建筑工业,碧桂园总裁莫斌认为,只有通过持续的成本投入和新工艺的大规模推广,才能真正克服建筑安全和质量隐患。

万科、中海等开发商,也在不遗余力推进住宅工业化、BIM智能建筑系统。

1月7日,碧桂园主席杨国强透露,公司旗下博智林机器人已递交专利申请超过1500项,在研建筑机器人项目59个,其中29款进入工地测试阶段。

在杨国强看来,装配式与建筑机器人的结合是未来建筑的必由之路。“接下来我们会有装配式工厂,生产标准化配件,机器人建房效率将高得不可想象。”

(责任编辑:)
品牌房企
楼盘速递
网站无障碍
谁纵容了“致命”工地? 施工事故仍是中国房地产行业隐痛
来源:中新经纬2020-01-10 09:42:53
多年前,北京东三环一住宅建筑工地,发生塔吊伤亡事件,项目的开发商彼时刚刚进京不久。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