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 这样“整备”而出
深圳陆域面积只有1997平方公里的土地,其中近一半为山林绿地。寸土寸金的深圳,却一次推出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面向全球招商,并承诺:只要是符合深圳产业方向和高质量发展需求的优质项目,一定有地可落。
改革开放再出发,深圳如何为“双区”建设提供坚强有力的国土空间保障?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相关负责人日前接受采访,介绍了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出炉背后的努力和全市整备工作情况。
整备36个片区有力保障产业空间需求
2019年以来,为重点推进1平方公里以上较大面积产业空间土地整备工作,围绕深圳市委市政府关于整备较大面积产业空间的工作部署,该局在全面梳理全市土地潜力情况、近年来土地整备工作情况的基础上,按照“先备先用、大备大用;以用促备、有用必备”的思路,以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用途以产业用地为主、土地现状利用低效等为原则,联合各区划定较大面积产业整备片区,对相关工作开展统筹部署,力争通过较大面积产业空间整备工作,形成多片平方公里级的集中连片优质产业空间。
此次配合全市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全球招商,该局牵头开展了全市储备用地、土地整备用地等情况的梳理,摸清产业用地家底,筛选出首批集中推出的36个产业片区,共30平方公里。这些产业用地成片、规模大、类型多,个别达到了4平方公里,有力保障了重大创新载体、新兴产业集群和产业链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空间需求,让更多优质企业能够参与到深圳发展,共建世界级城市群。
完善土地整备政策体系和机制创新
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在国内率先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机制创新,确保土地整备工作扎实推进。
自2011年深圳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土地整备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市累计出台土地整备政策文件30余个,初步构建了以房屋征收、历史遗留问题处理、利益统筹等为核心的土地整备政策体系,有效规范和指导了各阶段的土地整备工作。
一是完善了房屋征收政策法规。出台了《深圳市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办法(试行)》《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房屋征收补偿机制的若干意见》《深圳市房屋征收资金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形成了完整的房屋征收政策体系,有效保障了我市房屋征收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也保障了被征收人的合法权益。
二是填补了历史遗留问题处理政策空白。出台了《关于征地安置补偿和土地置换的若干规定(试行)》《〈关于征地安置补偿和土地置换若干规定(试行)〉实施细则》,规范了征地历史遗留问题的适用范围、基本原则、处理标准、安置方式等核心问题。
三是创新了利益统筹政策规则。结合利益统筹项目试点经验,研究制定了《深圳市土地整备利益统筹项目管理办法》,按照政府主导、社区主体、市场参与的原则,通过土地、规划、资金、产权的政策统筹,实现政府、社区、相关权利人的土地再分配和发展权益共享,实现了和谐整备、共同发展。
高质高效确保产业用地有序供应
深圳着力完善土地整备政策体系和实施机制,坚持主动收储、集中成片、公益优先、利益共享,通过空间统筹、政策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努力实现产业用地规模由小变大、政府储备土地由少变多、产业空间布局由分散到集聚、土地利用效益由低到高,为重大项目落地打好“提前量”。
2017年以来,围绕市委市政府保障产业空间的战略部署,将土地整备特别是较大面积产业用地整备作为拓展空间工作的重中之重。积极有效推进了光明科学城(启动区)片区、光明科学城(核心大装置区)片区、高新北产业片区、大铲湾片区、坝光产业片区等多个产业片区的整备工作;有力保障了互联网+未来科技城、华星光电、乐高基地等一大批重大产业项目的用地供应工作。
对我市近两年的土地整备工作情况及较大面积产业用地整备工作的成果,深圳市委市政府给予了高度肯定。《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对深圳坚持走国土空间集约高效利用之路,盘活存量土地,打开发展空间的做法和经验,进行了报道。
下一步,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局将突出重点,强化土地整备对城市发展的支撑作用。强化空间统筹,鼓励综合施策,加快实现连片产业空间的整体盘活和空间释放。提炼总结各片区土地整备工作的创新做法及成功经验,全面提升整备工作效率。持续高质量、高效率配合招商产业用地相关工作,确保产业用地精细化供应、有序供应。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房企早八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