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都市圈八市签订10大领域合作框架协议

来源:合肥日报 2019-12-30 09:15:30

新闻摘要

12月28日,古老而秀丽的江城芜湖,阳光普照、安宁祥和,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九次会商会议在这里隆重召开。

从2006年发端,13年时间,合肥都市圈一年一个变化、一步一个台阶,完成了从“省会经济圈”到“合肥经济圈”,再到“合肥都市圈”的战略升级。今天的合肥都市圈,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引领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重要带动极。

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

今年的会商会上,与会领导围绕“一体化共建都市圈 打造强劲活跃增长极”主题,共商深化合作,共谋协同发展,共创互利共赢新局面。

在此期间,合肥、芜湖、蚌埠、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桐城八个城市围绕工业、生态环境保护、交通基础设施等十大领域签订合作框架协议,结成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共同推动合肥都市圈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开拓发展。

携手同行,砥砺奋进,一个更加璀璨的都市圈正在江淮大地崛起。

工业 组建重点产业联盟

八市将推进家用电器、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四大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产业人才培养,推动产业集聚融合发展。

在新兴产业方面,加快建设合肥新型显示、集成电路、智能语音、生物医药、创意文化,芜湖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蚌埠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马鞍山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高端数控机床,滁州智能家电、关键电子材料,淮南大数据、生物医药,六安高端装备铸造、航空、氢燃料电池等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工程和专项。

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推动合肥汽车、芜湖建材、蚌埠生物化工、马鞍山钢铁、滁州家电、淮南煤电及煤系固废综合利用、六安农副食品、木竹家居及钢铁加工、桐城印刷包装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品牌化迈进。

在人才培养方面,紧紧抓住人才第一资源,以合肥市“百千万”培训工程为抓手,不断提高各地经济管理干部服务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建设能力。同时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与行业、企业联合,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提升圈内企业创新能力。

据了解,围绕做大做强家电、高端装备、电子信息、汽车零配件、食品加工、生物医药、能源、化工等区域性优势产业,将由各市经信局牵头,率先组建汽车及零部件、机器人等产业联盟。协商制定都市圈年度工作计划,重点围绕产业发展、园区共建领域,滚动编制都市圈年度重大项目和合作事项。

生态环境保护共商共享环境信用体系

八市将不定期召开合肥都市圈八市生态环境保护合作会议,加强城市间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工作交流,协商重大合作事项,争取更多国家支持。同时,八市还将建立健全流域生态补偿制度,逐步提高长江流域、巢湖流域内主要支流环境控制要求,完善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系,并将推动环境信用体系建设,共享企业诚信档案,对环境失信企业进行联合惩戒。

八市将共同构建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建立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联动机制,共同应对区域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建立联合监测、联合执法和交叉执法机制,共同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建立跨行政区域建设项目环评审批联合会商制度、跨行政区域信访协商处理制度。

八市还将共同推进水污染治理、大气污染防治、污染天气预警预报协作、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等污染防治工作,形成有效的联防、联控、联治机制,共同推进区域环境整体改善,推动更高质量发展。此外,还将探索建立区域生态环境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污染源大数据共享;加强水、气、土壤、固废、生态修复等环境科学技术研究,共享环境科研成果;促进区域内环保企业、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环境咨询服务等环保产业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

区域发展,交通先行。八市将加快圈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推进既有合作项目建设基础上,协同联动圈内交通运输部门,以打通“断头路”为年度合作重点,加快公路项目建设进度,不断提高区域交通一体化水平。

在打通省定“断头路”项目中,G329(合肥、滁州、马鞍山、蚌埠)项目,明年合肥段继续推进店埠至定远界段、庙岗段、柘皋段、柘皋至夏阁段等4段建设,完成夏阁至含山段前期工作;滁州段力争完成前期工作;马鞍山段继续推进前期工作;蚌埠段续建长淮卫淮河大桥至怀远段29.2公里。G312(合肥、滁州)项目,明年合肥段完成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马鞍山段配合滁州段完成前期工作,并争取开工建设;六安段六安西至大顾店段建成通车,叶集段争取建成通车,城区段快速路改造段开工建设。此外还有G206(蚌埠、淮南、合肥、六安、桐城)项目、S102(合肥、淮南)项目都将有新进展。

在打通市际“断头路”项目中,G346(六安、合肥、马鞍山)明年六安段完成舒茶至东汤池段约6公里前期工作,年底前开工建设,舒城县五显至金安区毛坦厂约15.5公里段年内完工;合肥段建成通车。G237(六安、淮南)、S330(六安、合肥、芜湖)、S329(合肥、六安)、S231(合肥、桐城)、S325(六安、淮南)、S240(六安、淮南)、S218(合肥、芜湖)、S230(淮南、蚌埠)、G345(淮南、蚌埠)等继续推进。

不仅如此,都市圈还将协同推进其他跨市域交通项目,进一步加强省重点高速公路协调配合力度,合肥、滁州、蚌埠、六安、芜湖共同推进一批工程前期工作。此外,市际间进一步沟通配合,在本轮交通基础设施国土空间规划编制过程中,做好交界处路段的规划设计衔接。

教育 共享优质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为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提高都市圈教育教学水平,助力都市圈经济发展,将每年举办一期“合肥都市圈教育教学观摩活动”,由都市圈城市轮流举办。同时邀请都市圈每城市选派优秀骨干教师30名以上到举办地参加教育教学观摩活动。此外还将发挥都市圈高校科学技术成果外溢效应,加强各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的战略合作。

寿县、霍邱、定远三县选派教育教学管理人员10名到合肥市,怀远县选派10名到芜湖市,桐城市选派10名到马鞍山市挂职锻炼或跟岗研修。合肥市教育局组织优秀教师到寿县、定远县,马鞍山市组织优秀教师到霍邱县,芜湖市组织优秀教师到怀远县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将安排合肥一中与霍邱一中结对合作。芜湖市、马鞍山市安排一所优质高中与都市圈内辖县一所高中结对合作。

此外,各市拟在都市圈开展高中、中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合作办学模式、产教融合模式等方面的探索,并加强都市圈内基础教育领域的交流合作。

科技创新

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

八市将坚持“打造一体化创新体系,共谋产业协同发展”的原则,统筹城市科技资源,聚集创新要素,强化创新功能,不断提升合作层次,拓展合作领域,建立长期科技交流与合作关系,建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合肥都市圈城市互补互利、协调发展的多赢格局。

支持科技创新平台合作共建。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加快形成“2+8+N+3”创新体系,取得一批原创成果,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以合肥滨湖科学城、芜湖产业创新中心等建设为重要载体,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交叉前沿研究平台和产业创新转化平台,形成多点支撑、多层并进的创新平台体系。

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安徽创新馆、皖江技术大市场等科技服务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功能,联合举办各类成果交易会、科技金融对接会、科技研讨会等活动开展交流与合作,打造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市场,推动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类生产要素加速流动,参与长三角区域技术市场联盟,共同打造长三角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

共建一体化产业体系。支持各市开发区在科技创新、产业协作、人才引进、信息共享、管理服务等领域开展合作。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新型显示、集成电路、微电子、人工智能、智能语音等新兴产业,布局类脑芯片、靶向药物、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等先导产业,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创新发展一体化格局,携手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千亿产值新兴产业集群。

此外,八市将推进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建设,争创量子信息科学国家实验室等建设,建设一批科研平台项目。

农业 加速圈内农业一、二、三产融合

围绕各自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和功能定位,八市将以提升产品质量、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市场有效供给和价格基本稳定为目标,以规模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强化技术集成配套,促进品种更新换代,优化蔬菜区域种植结构,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快推进区域农业的高效化、集约化、产业化发展,加速都市圈农业一、二、三产融合。

合作共建供肥蔬菜基地。区域内共建蔬菜生产基地,保障城市供应,逐步扩大共建区域和共建项目。对已签订共建项目的市,根据《合肥经济圈合作共建供肥蔬菜基地项目和资金操作规程》和各市承担的合作共建供肥蔬菜基地任务,进行项目申报、批复立项、实施建设、组织验收、兑现奖补等。

合作共建生猪产能保障基地。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强都市圈内生猪主销市与主产市之间合作,共建生猪养殖基地,稳定生猪产能,保障都市圈内主销市猪肉供应。

联合开展农业产业技术服务联盟。各市将利用圈内科研机构、优势产业良好基础,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服务联盟,加快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注重农产品品牌创建,着力打造一批在区域内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

联合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合作。整合区域内的优质资源,联合打造精品休闲农业点和精品乡村旅游线路,做到互利互惠,资源共享,开展“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经验研讨和互学互促活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立一体化平台推进协作发展

八市共同建立合肥都市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发展平台,强化政治引领,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信息支撑,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区域政策新优势,推进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更高水平协作发展。

各城市加强联系,密切配合,通过跨区域的人力资源市场对接、人力资源交流、校企合作等模式,搭建八城市人力资源交流合作桥梁,支持各地特色产业与都市圈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对接交流。

提高区域人力资源供求信息化水平,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开展就业用工信息实时通报与交流,建立都市圈就业用工信息发布制度,利用各城市信息网络平台,搭建人力资源信息交流发布平台。

依托人力资源产业园和集聚区,协商举办都市圈大型人力资源交流对接活动,线上同步开展,进行交流洽谈,树立都市圈人力资源交流对接活动品牌,优化人才配置,引导人力资源在都市圈各城市合理有序流动。

依托中国合肥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园,邀请八市市级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加盟,推进八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协同发展。

各城市建立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工作交流制度,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提供优质的就业服务。此外,八市将推动养老资格认证有序衔接和社会保险关系无障碍跨地区转移接续。

商贸 构建良性互动的商贸流通圈

八市将实施商贸先行,加强合作与交流,促进商贸流通业共同繁荣,构建良性互动的商贸流通圈,共建区域一体化市场体系和开放体系,逐步建立合肥都市圈商贸合作联盟。

发挥合肥作为省会城市集聚、扩散和辐射功能,发挥中心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龙头带动作用,促进电子商务、商贸物流和会展等领域合作。积极融入国家开放战略,用好两种市场资源,共建都市圈对外开放大平台、大通道、大门户,努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相互支持都市圈内商贸企业到本市开设商业零售、餐饮、便利店、专卖店,并在国家许可范围内,提供市场准入方便、市场准入指导和政策支持。发挥都市圈内各口岸区位优势,引导鼓励都市圈城市和皖北城市群集装箱、杂散货到都市圈各口岸集散或中转。持续实施“合新欧+”战略,加强与都市圈城市合作,服务全省开放发展。

发挥都市圈电商平台资源聚集的优势,为都市圈内知名农特产品、特产品牌及本地农村电商、专业户提供整合资源服务。加强圈内各市产销对接合作,促进农产品和各地特色产品流通,培育品牌消费。

充分利用省会城市外贸优势,借助合肥、芜湖、马鞍山等地的综保区、水运港等开放平台或开放通道,推动各市企业在合肥、芜湖等地设立研发、深加工、营销基地。八市有效整合各市优势出口产业,科学分工合作,加快形成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效应,合力打造出口基地(集群)。

卫生健康加强协作开展远程医疗服务

八市将本着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自愿合作、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推动卫生健康事业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保障区域人民群众健康。

据了解,八市将加强医疗卫生单位间重大科研技术项目攻关协作,加强学科交流和医疗质量同质化发展,提升区域医疗服务水平;推进区域医疗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强智慧医疗协作,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推进区域内医联体建设和医疗专科联盟建设,建立双向转诊机制;实施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等检查结果互认,逐步实现疾病诊断标准、治疗方案、质量控制、数据归集、疗效分析“五个统一”。

此外,八市将推进医师多机构执业,推动卫技人员双向交流;推进中医药诊疗方法研究、中医药学术研究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卫生应急救援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推动疾病控制、妇幼保健、爱国卫生、卫生健康综合监督等机构建立信息共享、联防联控、相互合作等工作机制;开展区域内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与管理。

根据协议,八市卫生健康委分别建立都市圈卫生健康合作办公室,分别指定一名中层负责人和工作人员为联络员,负责年度联席会议联络工作。

文化旅游互联互通共享“圈”动市民互游

合肥都市圈是带动安徽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在国家长江经济带战略新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八市将以营销联盟为平台,联合组团赴高铁枢纽城市、重点客源城市开展旅游促销活动;以展现都市圈区域总体形象为重点,联合参加境内外重大旅游展会;创新旅游营销方式,联合策划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创意营销活动。

发挥各自在旅游资源、旅游客源等方面互补性强的优势,共同开发区域内休闲度假、户外运动、康体养生、研学旅行、自驾露营、生态观光、红色教育和文化娱乐等主题旅游产品,推出都市圈精品旅游线路、自驾游线路,同时还将共同推动重点旅游景区对圈内市民门票优惠活动,开展都市圈市民互游,并设计跨区域的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招徕旅游包机和旅游专列。

此外,八市将互相支持开通旅游集散中心和主要景区(点)之间的旅游专线巴士;推动建立都市圈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和群众文化场馆等机构联盟,共建都市圈文化资源数据互联互通共享平台,实现城市阅读一卡通、公共文化服务一卡通、公共文化联展一卡通、公共文化培训和人才培养交流一体化。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合肥都市圈八市签订10大领域合作框架协议
来源:合肥日报2019-12-30 09:15:30
12月28日,古老而秀丽的江城芜湖,阳光普照、安宁祥和,合肥都市圈城市党政领导第九次会商会议在这里隆重召开。从2006年发端,13年时间,合肥都市圈一年一个变化、一步一个台阶,完成了从“省会经济圈”到“合肥经济圈”,再到“合肥都市圈”的战略升级。今天的合肥都市圈,是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引领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建设的重要带动极。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