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寒冬绽春意 35家房企有望跨入千亿俱乐部

来源:人民网 2019-12-28 09:13:19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仅44个城市房价上涨,较10月份再减6城;房价下滑城市增至21个,为年内最高,一线城市广州也进入跌幅前十。

在与《证券日报》记者交流时,多位地产企业管理层和一线地产业内人士均表达了“楼市已经进入调整期”的观点。

增量市场“天花板”还未降临

虽然身处政策调控的寒冬,但房地产市场的机遇也不少,因为中国房地产增量市场的“天花板”还未降临。从目前来看,一二线核心城市依旧维持较高的销售水平;三四线城市的楼市成交量虽然明显降速,但并未失速。

作为易居旗下的专业研发部门,克而瑞地产研究中心(简称“克而瑞”)预计,全年地产行业销售规模将同比微增,再创新高。参照2018年及2019年各月销售增速,预计2019年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与销售金额将分别达到17.2亿平方米和16.1万亿元。

身处一线的房企都会感受到冷风袭来之痛,只是每家企业的耐冷度不同而已。在一样的楼市寒冬里,不同房企却在上演不同的好戏。有的企业,在年初立下的目标已注定完不成;有的企业,嘴里在说“要活下去”“不看重规模”,全年却在忙着拿地。

据克而瑞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按照全口径销售额计算,全国已有27家房企迈入“千亿聚乐部”。另外,祥生地产、佳兆业、滨江集团、蓝光发展、美的置业、龙光地产和荣盛发展这7家房企的销售额均超过900亿元,分别为985亿元、980亿元、976.8亿元、937.1亿元、910亿元、909亿元和901.9亿元;再加上销售额达898.5亿元的中国铁建,这8家房企也都有望在最后一个月冲刺一下,闯进“千亿元俱乐部”。

12月24日,浙江本土第二大房企滨

江集团发布一则《春节旅游休假通知》,释放了三重信息:一是公司销售额突破“千亿元大关”;二是为了分享“千亿元成果”,员工春节放假19天;三是鼓励从员工到中高层旅游休假,发放旅游津贴2万元至5万元不等。一句话总结就是,“不仅要送员工去旅游,还要加薪!”

“考虑到最后一个月的拼命冲刺,这几家房企可能会实施‘以价换量’的销售策略。到了年底,今年或许会有35家房企进入‘千亿元俱乐部’,2018年是30家。”财经评论员严跃进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

“我这个月每天都是半夜回家,最后一个月,营销条线的人都在玩命干活。今年不同往年,规模上到新台阶是重中之重。”一位地产企业营销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直言,年底奖金主要看这个月的了。

不能放弃“规模之争”的背后,是后房地产时代的话语权之争。有房企相关人士曾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今年以来,多数银行发放房地产开发贷的范围已从“50强房企”缩减至“30强房企”,“启动融资之时,需要补交规模排行榜榜单资料”。

众所周知,依靠“高杠杆”运营的房企,无一不需要融资“输血”,想融资就必须要把规模做上去。

借道海外融资超700亿美元

“如果能融到钱,我们还是会选择融资。”日前,一位不愿具名的房企董秘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没有渠道获得低成本融资,不得已才偃旗息鼓,在销售端发力,争取回收更多现金,让企业安全运转。

中原地产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2019年以来,国内房企至今合计发布海外美元债已超700亿美元,比2018年同期增长近50%。在最近几笔融资中,融资成本已从5%涨至13.75%不等,其中,德信中国、佳兆业、正商实业、佳源国际等几家房企的融资利率均超10%。

借道海外融资,通常是在国内融资渠道不畅背景下的无奈选择,鉴于发行主体信用评级及自身实力的不同,融资成本也各不相同。

“房企之间,不仅是规模分化较大,融资成本的分化也很明显。从全年情况看,海外融资利率主要在6%-15%之间。”张大伟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发行美元债融资“井喷”的背后,是融资渠道被限制,杠杆率较高的房地产企业,资金压力更大。

亿翰智库在研究报告中指出,房地产行业已然从高杠杆、高利润的“黄金时代”,进入步履维艰的“白银时代”,销售增速逐渐放缓,调控政策持续收紧,融资成本不断上行。进入“白银时代”以来,房地产行业净利润率一般维持在10%-13%,借钱成本如果超过10%,意味着利息支出正在吃掉利润。

大型优质房企对融资成本的控制一直握有较大话语权,近年来一直在试图降低融资成本。自2016年开始“降杠杆”以来,万科、中海、华润和龙湖等稳健型头部房企的净负债率(指考虑永续债后的净负债率,下同)均控制在50%左右;作为“后起之秀”的新城控股旭辉等中型追求规模型房企的净负债率在70%-100%之间波动;融创等激进型房企的净负债率超过150%,净负债率最高者与最低者的差距高达近6倍。

“融资成本几乎决定企业的利润率走向。”同策咨询研究中心总监张宏伟曾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很多人以为,内部收益率(IRR)指标指的是项目获利水平,其实是不对的,内部收益率的本质含义指的是项目能承受的最大资金成本(比如贷款利率)。如果内部收益率是20%,利率是20%的话,说明一分钱也不赚。”

483宗并购交易涉资2434亿元

楼市寒潮,恰是房地产企业“大鱼吃小鱼”之时。

大房企敢于在行业寒冬期低价并购中小房企资产,是出于房地产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保证规模发展的诉求,不管是1000亿元、5000亿元还是7000亿元,先把规模做上去,并在尽可能保证利润空间的情况下,完成规模增长的目标。小房企甩卖项目,往往是生死攸关之举,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断臂求生。

《证券日报》记者查询iFinD数据后发现,以最新公告时间为准,截至12月17日,2019年A股房企并购事件已达483宗,其中,已完成213宗,失败30宗,剩余240宗仍在进行中,涉及资产总价值2434亿元。

另外,汇聚大量头部房企的H股板块,并购动作也频频出现。今年以来,融创中国先后收购泛海、阳光100、云南城投集团等公司旗下多项资产,并购耗资约400亿元。融创中国相关负责人表示,强劲的销售回款及放缓的拿地节奏,为公司账面累积了大量运营现金流,收购不会对公司现金流造成影响,公司有信心保持负债率在未来几年继续下降。

近年来,融创中国的掌舵人孙宏斌靠着几宗大买卖名噪一时,被地产界称为“并购王”。据不完全统计,仅在2017年以来,融创就先后投资链家、乐视、天津星耀、华城富丽、大连润德乾城以及万达资产包。

并购潮起的另一面,是中小房企的加速出局。建业地产掌舵人胡葆森在今年的中城联盟会议上表示,最多的时候,中国房地产企业注册数量近10万家。经过大浪淘沙、多次调控后,还有新项目开工的企业已不足1万家了。近90%的房企已经落后了,被边缘化了,或出局了。

人事震荡 组织优化力度空前

在调控政策与融资环境的双重压力下,不管是头部大型房企还是中小型房企,都有了强烈的危机感,于是开始大刀阔斧地变革,导致人事地震连连,高管流动频发。

2019年房企人事动荡凸显出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很多年轻高管上位;二是倒在业绩军令状上的职业经理人转换东家;三是二代接班人走向台前。

10月9日,上海中梁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法人由“黄春雷”变更为“李和栗”,据媒体报道称,李和栗出生于1987年,年仅32岁。11月10日,正荣地产公告称,王本龙已辞任,将由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黄仙枝暂代执行总裁职务,直至选出新总裁为止。在此期间,正荣产业发展集团副总裁、商业董事长肖春和也递交了辞呈。

此外,中南置地总裁陈昱含、新城控股董事长王晓松、融创文化集团总裁孙喆一、福晟国际董事会主席潘浩然、大发地产董事会主席葛一暘、华董中国执行总裁董国倩等皆为新上位者,其中既有二代接班人,也有职业经理人。

头部房企的管理层也不消停。12月20日晚间,蓝光发展发布公告称,张巧龙辞任总裁,华润老将迟峰接棒。而当时距离华润置地突然换帅仅过了3天。据媒体报道称,在过去7年里,华润置地管理团队已发生4次人事大调整,这在前十房企中可谓绝无仅有的存在,对华润置业近年来的业绩产生了极大影响。

人事频繁变动,是2019年房地产发展的一个缩影。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离职的房企高管人数已高达上百位,仅四季度以来,就有超过50位房企高管出现职务变动,其中离职高管人数超过20位。

随着行业利润变薄,房企对控成本、增利润的要求越来越高,也对“蛀虫”的容忍度越来越低。营销、采购、投资这三大条线,成为了“重灾区”。管理层尚且惴惴不安,基层员工更是颇为惶恐,所以,组织架构调整和“组织优化”是基层员工能否保住饭碗的利器。

“按照正常人员流动标准是10%,今年可能有所提高。”某房企人士向《证券日报》记者直言,地产人没有几个是不焦虑的。

不过,焦虑中也孕育着新生,因为房地产的盘子还很大。“在此时沮丧,等同于过早投降。”阳光控股执行董事、全球合伙人及阳光城集团执行副总裁吴建斌称,在未来10年到20年,还有2亿人口要进城,平均每年有一两千万人,这就是刚需。

从微观层面看,楼市寒潮正在倒逼房企做加法,过去粗放经营的房地产企业开始搞起精细化运营。另外,过去一直以规模为关键绩效指标(KPI)的考核机制出现裂缝,品质、利润等指标进入考核体系,这意味着这一传统的资金密集型行业,正在发生内生变化,且这一变化将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动能。后房地产时代,分化加剧之际,整个行业将进入“低容错时代”,不犯错、少犯错者将立于潮头。(本报记者 王丽新)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地产寒冬绽春意 35家房企有望跨入千亿俱乐部
来源:人民网2019-12-28 09:13:19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今年11月份,70个大中城市新建商品住宅中,仅44个城市房价上涨,较10月份再减6城;房价下滑城市增至21个,为年内最高,一线城市广州也进入跌幅前十。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