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户籍松绑厚植人口优势

来源:南方日报 2019-12-27 17:10:55

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意见》提出,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完善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的超大特大城市积分落户政策,推动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人口流动越畅通,经济活力和社会活力就越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破除妨碍劳动力、人才社会性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而体制机制弊端之一,便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给户籍松绑、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中央其实早已不断释放信号。今年1月,《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加快消除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统筹推进本地人口和外来人口市民化。今年4月,《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也提出,城区常住人口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户限制;城区常住人口300万—500万的Ⅰ型大城市要全面放开放宽落户条件,并全面取消重点群体落户限制。此次中办国办印发《意见》,意味着全国大多数城市将放开放宽落户限制,对激发社会性流动活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流动是相当正常的现象,而且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需要人口自由流动提供支撑。我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流动人口大国,2018年全国流动人口数量为2.41亿人,自2008年以来已经连续11年保持在两亿以上,每6个中国人就有1个在流动。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户籍制度过于僵化导致的人户分离现象,让流动人口无法享受均等的公共福利,从而游离在城市边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两亿多进城农民工和其他常住人口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没有享受同城市居民完全平等的公共服务和市民权利,“玻璃门”现象较为普遍。向流动人口张开双臂,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格局,让流动人口在城市进得来、住得下、融得进、能就业、可创业,既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必然要求,也是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的重要保证。

对于各类城市来说,设置过高的落户门槛,限制流动人口市民化,并不利于城市竞争力、吸引力的提升。近年来,许多城市打响“抢人大战”,其中一项重要举措就是户籍松绑。像石家庄、开封、洛阳、新乡、漯河、晋城、宜昌等城市,更是推出“零门槛”落户政策,全面放开城镇落户条件,取消参保、居住年限、就业年限等落户限制。这说明拆除户籍藩篱正在成为社会共识,中央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正在落地生根。然而,仍有一些城市动力不足,放开放宽落户限制的诚意不够,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力度也不够。中央关于户籍松绑的决策是原则性的、宏观层面的,具体落地实施还有赖各个城市出台细则,但是从年初提出相关意见,直至今天还是有不少城市没有动静,或者没有达到“全面放开放宽”的政策初衷。此次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再次就户籍松绑作出部署,而且言明了此举对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的重大意义。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明白其中利害,以更大力度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畅通人口有序流动渠道。

户籍松绑是一个方面,融入城市是另一个方面。换句话说,既要打开城门“引人”,也要提升服务“留人”。户籍确实很重要,但不是选择一个城市的唯一原因,公平教育机会、就业创业机会、医疗卫生保障、住房保障等同样很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从很大意义上说,正是因为户籍与教育、就业创业、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捆绑在了一起,才显得户籍是那么的重要。对于城市来说,既要整体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也要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常住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待遇,才能够真正地“引人留人”。相反,如果基本公共服务跟不上,即便全面取消了落户限制,也很难释放吸引力。近年来出现了一些人口净流出城市,还有不少进城务工人员可以落户却不愿落户,背后就有基本公共服务跟不上的原因。

随着劳动力红利不断消退,老龄化压力不断增大,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是大势所趋。只有搭建起横向流动桥梁、纵向发展阶梯,才能有效发挥人口优势,进而形成经济发展优势。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广东,应当既有动力也有能力走在全国前列。

(责任编辑:)
品牌房企
楼盘速递
网站无障碍
以户籍松绑厚植人口优势
来源:南方日报2019-12-27 17:10:55
​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社会性流动,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是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