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 绿色打底让生态文明浸润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每个角落

来源:四川日报 2019-12-02 12:07:03

11月25日,在2019中国幸福城市论坛上,成都脱颖而出,位居“2019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单榜首。这是成都第11次蝉联冠军,成都市民的稳稳幸福感究竟源于何处?近年来,这样一些美景常常“刷爆”成都市民的朋友圈:抬头,“成都蓝”频现,朝霞夕阳轮番“做客”;推窗,收获雪山惊喜,一幅幅坐城观山的照片成为成都的“城市明信片”;远眺,世界最长绿道天府绿道串联起成都的绿色动脉,让绿意渗透进城市肌理……

俯仰之间,成都整体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市民可触可感的“绿色福利”正是幸福感的主要来源。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成都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着力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开辟永续发展新空间,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构筑开放发展新优势,形成共享发展新格局,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和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更加深得民心、深入人心。目光聚焦2019年,成都市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创建工作,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及省会城市中走在前列。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也是成都城市发展鲜明的底色、持久的优势。绿色打底,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蜀川画卷徐徐铺展。

绿色“指挥棒”

从“权”“责”入手,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这是对过往经验的全面总结,也是对人类绿色发展史的深刻洞悉。

成都从“权”与“责”这个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命题入手,一手抓改革,一手抓法治,变困难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一条健全制度、完善法治之路渐渐清晰。

生态的“方圆”,从建章立制开始。

机构。新组建的成都市生态环境局,整合划转发改、国土、水务、农业4个部门6项职责,实现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贯通,在污染防治上改变了多头管理的状况,在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上强化了统一监管。

责任。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和“管发展的管环保、管生产的管环保、管行业的管环保”要求,健全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和环境保护目标考核制度,修订《成都市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推动市级各部门明确其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

考核。积极发挥目标考核指挥棒作用,健全绿色低碳发展考核机制、评价机制,生态环境离任审计、碳排放约束制度等,严格落实“将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率作为约束性目标对各区(市)县进行考核”制度,强化绿色低碳发展政绩考核问责。

防范。建立生态风险预警机制、自然灾害预警机制、气候条件预警机制、生态污染预警机制等,提升应急处理能力水平,强化生态环境风险常态化管控。

督查。成立市级环保督查机构,设立乡镇(街道)环保机构,在副省级城市率先将环保监督网格管理延伸到基层一线。综合运用“拉网式”排查、“随机式”抽查、“定点式”暗访等方式,对各类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督查。

联动。督促企业履行责任,构建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体系;鼓励市民参与,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监督等制度,促进市民参与影响环境的重大项目决策;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一体化共治责任体系,联手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生态环境保护共商、共治、共享。

呵护碧水蓝天、建设美丽家园,需建章立制、改革谋变,也需法治护航、利剑高悬。

秉承科学立法。针对成都区域特点,累计出台或修改《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成都市兴隆湖区域生态保护条例》等11部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其中《成都市环城生态区保护条例》成为国内首个为城市特定区域生态保护出台的地方条例。

坚持执法必严。新环保法实施以来至今年10月底,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8823件、处罚金额4.69亿元,检察机关起诉污染环境犯罪案件248件601人,并办理全省首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数字背后,是成都保持对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零容忍”。
绿色“加减法”

面对绿色大考,成都作出的“绿色运算”看似简单,实则不易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此消彼长”的渐进过程,是一段逆水行舟的行程、一场艰苦漫长的战斗,不仅需要高瞻远瞩的科学谋略、整体统筹,也需要锲而不舍、水滴石穿的主动作为。

面对绿色大考,成都作出的“绿色运算”看似简单,实则不易:持续不断做绿色的“加法”,做污染的“减法”,既筑牢生态屏障,又削减污染,逐步改善环境。

加法,从规划上高点起步。成都推动市域城乡形态从“两山夹一城”到“一山连两翼”的千年之变,科学划分“三区三线”,明确到2020年生态空间和农业空间占比不低于78%,构建“两山、两网、两环、六片”的市域生态安全格局。

加法,从绿色空间重塑上高强度发力。规划建设世界最长的绿道体系和全球最大的城市森林公园,天府绿道累计建成超过3000公里,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增绿增景”约10万亩,上百个规划建设的城市公园星罗棋布,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雏形已现。

加法,从绿色经济新动能中长远着眼。编制《成都市推进绿色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发展“九大产业形态”,实施“十二大应用场景”。集聚发展环保集成服务产业,引领全市逐步形成链条完备、布局合理的环保产业发展格局。

减法,是啃下“污染存量”的“硬骨头”。大力实施“三治一增”,对“散乱污”企业及集群进行拉网式排查,建立管理台账,实施分类处置两年来,成都分类整治“散乱污”企业14148户,实现“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采取多种措施,于2017年底全面完成黄标车淘汰任务;对4.2余万台工程机械发放环保标志,强化柴油货车排放达标监管。

减法,是持续用力的超常举措。生态环境整治不是朝夕之功,成都摒弃“边治理边污染”的老路,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实施大气污染防治650工程,推出网格化精准管控方案,强化工业减排、移动污染源管控和扬尘治理。实施水污染防治“626”工程,深化生产生活生态“三水共治”,创新区域供排净治一体化机制,持续加强优良水体保护和流域水生态修复。实施土壤污染防治620工程,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项目,加快固体危险废弃物处置能力建设,确保土壤环境质量保持总体稳定。

加减之间,是成都赢得这场持久战攻坚战的必胜决心。加法,瞄准自然生态的“量质齐升”,加的是绿色崛起砝码,加的是民生幸福指数;减法,瞄准污染治理的“量源双降”,减的是拖累发展的牵绊,减的是人民眼中的“痛点”。
绿色“交响曲”

生态文明建设从来不是一场“独角戏”,而是一场全社会参与、全方位深刻变革的“交响曲”

让绿水青山产生良好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收获“金山银山”,一曲绿色“交响曲”在蓉城大地奏鸣。

天蓝。如今,每逢晴天,登高眺望雪山、傍晚观赏晚霞成为成都人的新时尚。伴随着空气质量的改善,成都成为世界特大城市中唯一能在城中心用肉眼看到雪山的城市。截至2019年11月30日,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71天,优良率为81.1%,再度创下2013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好水平。

地绿。每逢周末,慢跑、骑行在天府绿道上的人成为一道风景。以推动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为主线,伴随着天府绿道网络的扩增,成都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让生态成为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最美底色,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

水清。“微风和煦,草长莺飞。”如今,市民沿着锦江漫步,昔日的黑臭水沟不见踪影,与碧水清流为邻。全市深入实施“治水十条”和水污染防治“626”工程,突出三源齐控、三水共治,推动截污、清淤、补水同向发力,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基本消除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水润天府的大美画卷正逐步展现。

守护绿水青山,也转化为市民行动。一组数据可以印证:2018年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升至53.3%,骑行车减排量居全球12个样板城市第3位,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9.2万辆,西南地区首个加氢站投运,城区交通拥堵指数在全国堵城排名中连续两年下降到20名以外。

绿色社会风尚在成都兴起。建设一个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的大美成都,正从每个人内心的渴望,转化为每个人行动的自觉。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成都 绿色打底让生态文明浸润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每个角落
来源:四川日报2019-12-02 12:07:03
近年来,这样一些美景常常“刷爆”成都市民的朋友圈:抬头,“成都蓝”频现,朝霞夕阳轮番“做客”;推窗,收获雪山惊喜,一幅幅坐城观山的照片成为成都的“城市明信片”;远眺,世界最长绿道天府绿道串联起成都的绿色动脉,让绿意渗透进城市肌理……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