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乡村垃圾分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

来源:南方日报 2019-09-11 15:07:56

原标题:广州乡村垃圾分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 设专项资金奖励农村垃圾分类

广州乡村生活垃圾分类情况如何?从化西塘村积极探索有成效。9月10日,广州市2019年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暨乡村公厕建设进展情况通报会在从化区鳌头镇西塘村举行。

总结从化区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验,广州市对下一阶段全市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部署。笔者从通报会上获悉,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将纳入区、镇(街)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年度工作目标总体规划同步推进。原则上所有行政村应至少建设一个集中收集站(点),每个镇(街)应至少建设一座中转站。由市区两级立专项资金补贴,对分类先进农村,先进农户进行奖励。

从优化源头到实现终端全链条

从化区西塘村是一个只有287户人家的“童话小镇”,每日投放垃圾重量约为500公斤。

如今,从化区通过开展各类形式的宣传培训,简化农村垃圾分类流程、设立奖罚机制等方式,充分激发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热情,提高村民的垃圾分类意识,培养村民的垃圾分类习惯。

步入西塘村的垃圾分类宣教点,进门处设有垃圾分类的红黑榜,每个月参与垃圾分类成绩突出的村民将登红榜,受到表扬,表现较差的村民则将“挂名”黑榜。紧邻红黑榜的美丽超市内,水杯、牙膏、牙刷等生活用品则可以通过垃圾分类获得的“美丽银行”积分换取。

设红黑榜、引入智能投放模式开办“美丽银行”“美丽超市”,是从化区“奖罚并举、以奖为主”鼓励村民参与垃圾分类的体现之一。不仅如此,为了方便村民参与,减轻阻力,从化区还制定农村分类七步法,简化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操作流程,并建立了高辨识度的垃圾分类标识体系,方便群众辨识。

“我们明确将垃圾分类纳入村规民约,还挂牌了‘垃圾分类宣教室’。”从化区城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化区开展了“妈妈听我讲·小手拉大手”活动,通过充分发挥各级妇联组织、巾帼行动队等妇女组织作用,将垃圾分类内化为村民的自觉行动。

党员带动、党建引领,在发动村民参与垃圾分类中也发挥了较大的作用。从化区许多基层党员干部从村委会办公室、自家庭院和房前屋后做起,带头清理陈年垃圾,自觉分类投放垃圾,带动了全民参与垃圾分类氛围的形成。目前,从化区正在探索建立垃圾分类“书记责任制”,形成从镇街党(工)委到村居书记作为垃圾分类工作第一责任人的领导机制。

除了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置与其共同构成了垃圾分类处理的全链条。“中端收集、运输和终端处理设施,是前端垃圾分类投放得到妥善处理的保障。”该负责人强调。

每天,从化区环卫所工人都会定时从西塘村村民家中收运餐厨垃圾和其他垃圾,直接运输到第七资源热力电厂进行处理。在垃圾的收运和处理上,从化区正依托第七资源热力电厂、区供销社可回收物处理站点及区大件物处理中心、“美丽银行”等设施平台,建立健全农村生活垃圾终端处理体系,基本形成“可回收物、餐厨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四分类收运处置体系。

目前,从化区还在探索从垃圾产生源头开始进行减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主推生态设计产业。目前,正以西和村为试点探索采用园林绿化粉碎还田技术,推动种植业生产垃圾再利用,并推广使用微生物菌剂堆肥技术,布局发展黑水虻养殖产业,推动餐厨垃圾再生利用。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

会上,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对下一阶段广州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广州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从化区、增城区7个涉农区围绕“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主线,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纳入区、镇(街)乡村振兴战略、美丽乡村建设、社会综合治理、年度工作目标总体规划,同步推进。其中,因地制宜是开展工作的重点。

“分类方式应该简单易懂,采取最直观、最简便有效的分类模式,尽量减少村民在区分垃圾类别上的困惑。”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总工程师张颖具体解释了因地制宜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她提出,对人口密集、交通便利的农村地区,应建立与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衔接协同的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对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则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同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科学合理地布局分类收集点,是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之一。“综合考虑本区域农村生活垃圾的种类、分布、现实处置条件、村民生活习惯等,根据人口数量,按照‘城乡一体、设施共享’的原则,建立几个村共享的垃圾收集点。”张颖说。

此外,合理选择收运处置模式,也是不容忽视的。张颖提到,具备条件的村可开展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鼓励村民将易腐垃圾就地处理,推广餐厨垃圾农田沤肥,降低垃圾运输压力,实现餐厨垃圾不出村,还可鼓励支持村民将可回收物卖掉换钱,实现垃圾减量。

不同的垃圾,适用的处置方式也不相同。如果皮、枝叶、厨余等适合就地减量处理的易腐烂垃圾,应在村内就近堆肥;灰渣土、碎砖旧瓦等惰性垃圾则应在村内铺路填坑或就近掩埋。对于其他垃圾,可根据运输距离、经济条件等因素,按照就近、无害化处理的原则,在区、镇(街)处理设施进行处置。值得注意的是,露天焚烧垃圾或利用耕地、沟渠直接堆放农村生活垃圾是被禁止的。

每个镇(街)应至少建设一座中转站

全面建立分类收集体系,必须加快设施建设。会议要求,各区应结合各村实际,建设或配置村级收集站(点),配齐配足收集车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全面及时收集。原则上所有行政村应至少建设一个集中收集站(点),优化收集站(点)的分布,在交通便利、便于作业的地方进行设置。逐步改造或停用露天垃圾池等敞开式收集场所、设施。

分类收集重要,分类转运也非常重要。按照任务需求,各区要建设并完善镇(街)转运站,配置各类转运车辆,确保农村生活垃圾全面及时清运。根据村庄分布、运输距离等条件,合理确定农村生活垃圾直运或中转运输方式。原则上每个镇(街)应至少建设一座中转站。配齐配全各类垃圾运输车辆,合理确定运输频次和运输路线。

前端实现了分类投放和收运,终端要分类,才能实现垃圾分类全链条提升。按照“大小结合、远近适宜”的方式建设终端处置设施,不断提高无害化处理水平,原则上每个涉农区在辖区范围内均应有接纳本区域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置设施或能力,有条件的镇(街)可购置餐厨垃圾处理设施,实施餐厨垃圾就地处理,确保垃圾分得开、运得出、处理好。

此外,健全回收利用网络。市、区供销部门应根据需求,因地制宜在行政村建设集宣传、查询、预约回收于一体的智能回收投放点和大件垃圾中转站。

值得一提的是,广州还将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经费投入。张颖提出,将农村垃圾日常处理等资金纳入区、镇(街)的本级财政预算,并在市、区两级设立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专项补助资金,对垃圾分类示范村、先进农户进行奖励,对志愿者、保洁员、收集员等给予一定补贴。同时,鼓励镇(街)、村自筹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相关

广州完成224座

乡村公厕建设

除了垃圾分类,“厕所革命”也关系到农村生活环境。9月10日,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通报了广州乡村公厕建设情况。截至8月底,广州已完成乡村公厕建设224座。其中,新建70座,升级改造154座,还有312座正在施工阶段。此前,广州提出今年完成建设乡村公厕856座(新建326座、升级改造530座),目前进度距离目标尚有一定差距。

广州乡村公厕建设既有成绩,也存在一些问题。据介绍,广州在2018年以后建成的公厕外观设计突出,有明显的厕所标识,男、女厕位比不小于2:3,配备有洗手区、无障碍卫生间、第三卫生间、管理间等,水电设施基本齐全,部分有扶手、面镜等人性化设施,基本达到广州市乡村公厕的建设标准。

但同时,广州乡村公厕建设也存在升级改造进度不理想,进度较为缓慢,各区工作进展不平衡,目前,广州全市乡村公厕建设完成全年目标26%。此外,广州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建议,加强乡村公厕建成后的管控机制,避免“重建设、轻管理”的现象。

接下来,广州将加快进度推进乡村公厕新建和升级改造工作,确保如期完成省、市年度考核目标任务,同时严把质量关,做到速度与质量并重,使“厕所革命”真正成为群众满意的“民生工程”。

从化区在情况通报会上分享了从化在乡村“厕所革命”工作方面的经验和做法。目前,从化区在全区已建160座乡村公厕的基础上,规划建设了118座岭南风格的装配式乡村公厕,并确保每条行政村至少建成1座标准化公厕,打造15分钟“如厕圈”,满足村民就近如厕需求。

小厕所,大民生。从化区还将农村户厕改造工作与农民生活生产相结合,采取三格式、沼气式、双瓮式、粪尿分级式等厕改新技术。截至目前,从化区已实现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98.42%,预计年底达到100%。

从化区还坚持乡村厕所“三分建、七分管”,建立乡村公厕巡回保洁制度,为乡村厕所配置专职保洁员,做到12小时保洁、开放。同时,从化区还广泛设置“找公厕”便民二维码,普及使用广州公厕云平台,基本实现一键找公厕、用公厕、评公厕,有效解决了市民群众和游客“入厕难、难如厕”等问题。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广州乡村垃圾分类纳入乡村振兴战略
来源:南方日报2019-09-11 15:07:56
9月10日,广州市2019年乡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暨乡村公厕建设进展情况通报会在从化区鳌头镇西塘村举行。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