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双凤湖
○从主城区“141”扩展为市域“1331”
○庐江县矾山镇明矾烧制遗址
○关于印发庐江县巢湖市和合肥巢湖经济开发区加快工业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
○关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改意见的报告
○关于印发《关于撤销地级巢湖市及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机构编制划转及人员安置意见》的通知
1331,看似简单的一组数字,但你知道吗,背后彰显的却是一张“大合肥”的宏伟蓝图。而每个数字,则都代表着合肥近十年来的“成长”历程。
区划调整后的合肥
2011年8月22日,在合肥的城市进程中绝对是一个载入史册的日子:经国务院批准,安徽省在这一天宣布撤销地级巢湖市,原地级巢湖市所辖的一区三县“一分为三”,其中,新设立县级巢湖市和原庐江县划归合肥管辖。
从理论上说,行政区划调整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我省现有行政区划是在沿袭历史的基础上形成的,虽几经调整,但中心城市规模较小等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而合肥之南的巢湖市,因湖和古居巢得名。1999年,巢湖地区及县级巢湖市被撤销,设立地级市。但在十多年的发展当中,处于合肥、芜湖、马鞍山之间的巢湖,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经济社会发展一直难有起色。但奇怪的是,尽管地级巢湖市建制极不稳定,可是其下辖的四个县区经济发展相对较快。这种弱市强县的现象,被学者形象地称为“小马拉大车”。“这是很不正常的现象。”经济学家程必定就认为,巢湖市对周边县区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是太大。
恰在2009年左右,安徽逐步将开发重点转移到800里皖江。2010年1月国务院批复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中,即定下以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的“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这可以说是合肥得以实现区划调整的“法宝”。
而在不少学者和决策者看来,区划调整后,合肥,芜湖、马鞍山受益匪浅,三市连成一片,所形成的集群效应能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而且,区划调整将在更大区域范围统筹安排生产力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加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于是在2011年5月,安徽省政府正式向国务院递交了《关于撤销巢湖市及有关行政区划调整的请示》。7月14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同意。
众所周知,随着本世纪初“141”城市发展规划的形成,合肥一直在城市发展的道路上大步向前,滨湖新区的设立就是一个标志。这也意味着合肥想成为从内陆走向沿湖的滨湖城市,而此次三分巢湖市,巢湖正式成为合肥的内湖,并使其距离“沿江省会”的梦想进了一大步,合肥如今距离长江最近仅有数公里的距离,从滨湖时代一跃实现临江发展。
不仅如此,新合肥拥有近710万人口,人口占全省比例上升到12%。而且,按照2010年的数据,巢湖市撤销后,合肥的GDP由原先的2700亿元增至3012亿元,一举跨过3000亿元门槛。
当然,除了对合肥自身发展有利外,区划调整后,使得合肥、芜湖、马鞍山连在一起,三者在钢铁、汽车、家电产业上具有很强的互补优势,对其他两个城市来说,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产业链的延伸,通过更为完善的协调机制来防止恶性竞争。而且还会带来产业重组机会,例如,位于江南的芜湖曾经试图在长江北岸建设沿江工业园区和物流中转基地,但以前由于长江北岸的无为县、和县归巢湖市管辖,致使规划无法实施。而调整将直接有助于芜湖港口的大规模发展。
“1331”发展规划
随着区划的调整,2013年6月,备受关注的、构筑合肥“1331”市域空间发展新格局的规划横空出世,再次让合肥得以“成长”。
“1331”,看似简单的一组数字,但其背后却是一张“大合肥”的宏伟蓝图——1个主城区,3个副中心城区,3个产业新城,1个环巢湖示范区。每个区域都有着各自的发展定位,但却又彼此联动。通过“城湖联动”,从而实现合肥的“转型创新”。
具体说来,1个主城区可概括为“双心两扇两翼”,其中的“双心”,指位于老城区的“老城中心”和位于滨湖新区的“新城中心”;“两扇”指合肥的西北方和东南方;“两翼”则位于合肥的东北和西南部。3个副中心城区则指巢湖、庐江和长丰。其中,巢湖城定位为现代产业发展高地,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等;庐江定位为合肥南部重要副中心城市,新兴现代产业基地等;长丰定位为市域北部发展极,合肥经济圈重要枢纽城市等。3个产业新城则分别指合巢产业新城、庐南产业新城和空港产业新城。1个环巢湖示范区则主打“体验休闲慢生活,感受厚重美合肥”。
在这些区域规划中,庐南产业新城像一颗闪亮的星星,走进了人们的视线中。
我们先来看看庐南产业新城的定位——以循环重化、采矿冶金为主的产业新城,重点利用庐南丰富的铁矿、硫铁矿、铜矿资源,发展矿业采选以及后续硫基化工、钢铁、冶金建材、金属深加工等产业,建设循环重化园区等。为什么是这样的定位呢?原来,庐江县南部地区集中了全省四分之一的铁矿、二分之一的硫铁矿及非金属等30多种矿藏,开发庐南矿产资源,把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是实现工业立市的途径之一。
说到庐南丰富的矿产资源,位于此区域的矾山镇就不得不说。庐江县矾山镇,自唐代就因盛产明矾著称于世,因矾得名,因矿成镇,迄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了。
据档案记载,采矾是中国工业的开端,而矾山镇的采矾业则是最早开始。《矾矿春秋》一书中就用“中华矾业砥柱,安徽化工之母”来描述矾山矾矿开采的特殊意义。炼矾业成就了当年庐江矾山镇的繁荣。走在矾山老街,依稀可见盛极一时的矾矿业留下的痕迹:老街上人们为方便采石后的运输而手工铺设的石路,每块青石板路面都嵌着几道深深的车辙印痕,最深处足有3厘米,这就是用手推独轮车运送明矾石遗留下的车辙印……而据了解,庐江县现在已探明的矾矿储藏量居全国第二位。
环巢湖示范区中的历史诉说
体验休闲慢生活,感受厚重美合肥,这些都可以在“1331”规划中最后一个“1”——环巢湖示范区中感受得到。
按照规划,该区域将利用巢湖沿岸的中庙、黄麓、烔炀、中垾、散兵、槐林、长临河、三河、盛桥等地方,按照“两带四区”来发展;这一区域中,将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旅游发展为特色,保护环巢湖自然生态网络。而我们看到,这一区域中的每个地方,无不蕴藏着厚重的文化历史。
比如,始建于元朝大德初年(1297)的中庙,当时为庐州一巨观,被誉为“湖天第一胜境”,有诗这样形容,“湖上高楼四面开,夕阳徙倚首重回。气吞吴楚千帆落,影动星河五夜来。”再比如,走在烔炀镇唐咀水下古城遗址岸边,一块奇石,一段仿古城墙,都向人们诉说着此处水下可能沉睡着一座“千年古城”,而附近散落的碎陶片和瓦砾,则传递出千年文明的讯息,让“陷巢州、长庐州”的传说更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而青砖小瓦马头墙,木雕门窗冬瓜梁,小桥流水环村绕的长临古街,更是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人耕作于此,在清朝末年,长临河镇成为巢湖北岸地区的商品分销集散地,有“小上海”之誉。另一古镇三河,距今也有2500多年历史,1858年太平天国陈玉成、李秀成在此大败清军,称“三河大捷”。古镇的老街上铺着青石板,被千百年来的人行车压打磨得光滑,两侧的徽派建筑别具一格……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