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遗忘的梵木创艺区,与成都文创园的集体焦虑

来源:中国网地产 2019-03-20 16:18:16


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中提到:“城市体现了自然环境人化以及人文遗产自然化的最大限度的可能性;城市赋予自然环境以人文形态,而又以永恒的、集体形态使得人文遗产物化或者外化。”

显然,文化是城市发展的灵魂,也是历史文化名城独特的宝贵财富。在城市发展的长河中,城市发展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文化发展的历史。近年来,成都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表现出惊人的发展势头,甚至被誉为仅次于北京和上海的“中国文创第三城。”这座城市似乎在以惊人的速度缔造着新的城市文化发展史。

今年2月,在成都市政府新闻办举办的“成都市推进‘三城三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明确了成都建设世界文创名城的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

然而,伴随着城市文创产业一路高歌猛进,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零零星星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落寞的生长着,他们的真实生存状况究竟如何?

为此,我们走访了成都梵木创艺区,希望以此作为范本,透过现象看清本质,解析这些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困境与出路。


                 ◆◆理想与现实◆◆

                 后劲不足的梵木创艺区


走进位于东三环东洪路的成都梵木创艺区,是一个典型的后现代艺术空间:有梧桐树镶嵌在钢筋水泥的建筑中间,还有流水形成的小湖泊。演出场馆里,依稀听得见乐队排练的声音,年轻人们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盖碗茶与中国当代艺术的结合,整体充满了文艺与新潮的氛围。但仍有断断续续的施工声,使得这里看上去像是一个新生的、尚未完工的园区。

梵木创艺区前身是321文化创意产业园,2014年年底长江紫东企业就开始规划,将无缝钢管机械厂改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其中包括,30个独栋文创类工作室、创业咖啡、3层楼的创客办公空间、2000m²的艺术中心等多个业态。2016年底,由梵木艺术馆创始人余炳接手,升级为梵木创艺区。


根据当时的规划,梵木创艺区将形成集“音乐制作—艺人经纪—演出活动—演艺设备—作品版权”为一体的完整音乐生态链,成为四川省首个具有完整音乐生态链的园区。然而,时隔两年,目光所及之处,除了投资方丙火创意产业机构、英盟当代艺术馆,还有一些尚未落成的设计类公司、亲子类体验中心,以及门口罗雀的咖啡馆和手作工作室,并没有呈现出当初所谓的已吸引“213家各类文创企业”,而“创意设计+音乐产业”的模式,也未得到明显的体现。

与此同时,周边的生态也有很大改造空间:因临近龙泉驿区,新旧社区交替出场;道路旁,老旧厂房孤零零地立在路边,停在路边等客的“摩的”围成堆,给人进入城乡结合部的错觉。尽管距离地铁2号线成渝立交站仅有700米,但周边的人气、商业配套明显不足。

据了解,梵木创艺区也会与诸多领域艺术家、创作人深度合作,会不定期举办原创艺术家居展、摄影主题展、平面设计作品展,也有手工体验活动,艺术家分享沙龙,音乐演出等,但高品质内容引入园区并未成为常态,问及周边居民梵木创艺区鲜有人知,园区尚未形成成熟的聚集效应和社群影响力。


                 ◆◆困境与进化◆◆

            商业不为情怀买单,从产业园到产业功能区


公开资料显示,成都梵木创艺区创始人余炳一直致力于文化创意方向的创业,余炳的初衷是文创产业通过文化植入、创意融入和设计提升,与制造业、信息科技等行业融合,带来附加值,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园区,再加上得到了政府的支持,道路修建、交通改造等公共设施的完善,让梵木创艺区从一片破旧的厂房中脱胎,有了现代艺术中心的样子。

但是,四川产城汇孵化器总经理林森表示:“理论上来讲,类似梵木创艺区这样的模式是成立的,但是这些园区属于个人发起行为,单个的项目缺乏顶层设计,更缺乏城市级平台统一运营管理,很难成功。当然,梵木并不是个案,成都存在很多这样的文创产业园。”


目前,成都市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公布了31家首批成都市文创产业园区。其中,类似梵木创艺区这样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不占少数。

以当年的“成都东村”为例,早在2011年,成都市就颁布“成都东村”的宏伟规划,力图重点发展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建设城市商业副中心。

当时,资料显示:“成都东村”发展目标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主要特征,将文化产业与城市形态完美结合,融合智能化和低碳环保理念,建设具有独特的城市风貌和文化韵味,充分展示创意设计的“城市中的城市”,建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文化创意新城。成都东村占地41平方公里,总体规划了“一环、两轴、三岛、一中心”的整体空间格局。

时隔多年,如今在东村规划范围内,除零零星星有几个所谓的文化创意项目外,根本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想象中的创意产业依然还要靠想象,曾经规划的蓝图连影子也看不到。

还有曾经风靡一时的中国艺库,号称“首席文化艺术旅游商业集群”,打着构建洛带旅游文化产业集群的旗号,美其名曰涵盖文化、旅游、酒店、展会、休闲、购物、餐饮7大产业主题,其本质仍旧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卖房子,缺乏系统规划和整体运营能力,最终沦为一座“鬼城”。


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成都文创产业遭遇不少难点和痛点,尤其企业在依靠政府高额补贴入局之后,如何去打造核心内容,如何防止文创信息交流闭塞,如何培养专业人才团队,如何利用文化特色、创意IP、产业势能形成闭环,都是未来扼需解决的。

林森简单总结了这些园区面临的共同问题:

其一,尚未形成完整高效的文创产业链,特别是核心内容不足。文创产业链是以创意内容为核心,进行产品设计制造、营销并通过后续衍生品的开发,形成上下联动的产业链条。

其二,文创产业的配套服务有待完善,统一的运营管理严重缺失,需要一个协调文创产业各个方面的平台,有效解决传统条块分割式的管理模式所导致的参差不齐的问题。

其三,缺乏有利的政策引导。由于缺乏有利的招商引资政策,园区对文创企业或商户来讲没有明显的吸引力,而文创企业的发展需要专业的技术人才及复合型运营人才,无法引进人才就不能带动产业。


鹏友会核心创始人,西南交通大学国际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蒋鹏则表示:“文创产业的难题并不是成都独有的问题。放眼全国,现在搞文创几乎都是不赚钱的,整个产业目前并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商业无法为情怀买单,匠人精神无法得以持续,整个产业生态耐不住寂寞、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2019年,成都将深入推动世界文创名城建设,打造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和平台,建设文创产业生态圈、产业链。建成超过620万平方米园区载体,年内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1350亿元,占GDP比重约9%。

2020年,加快建设世界文创名城,建成一批具有区域带动力、全国影响力、国际知名度的文创园区、街区、小镇、企业和品牌,形成特色鲜明、附加值高、原创性强、成长性好的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建成880万平方米的园区载体,实现文创产业增加值超过1800亿元,占GDP比重约10%。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鹏友会核心创始人蒋鹏认为:“这么多年,我们一直宣扬向日本学习文创,而事实上也确实在进行模仿和复制,但却忽视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时间与精力成本。日本的文创并没有想象中美好,也在艰难中前行,但日本人对产品的坚持和打磨确实值得去借鉴。整个社会应当宣扬正面的价值观,鼓励文创从业者潜心去创作优质的内容。”

四川产城汇孵化器林森则表示:“在成都市建设‘三城三都’的大背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一定是大势所趋。但是目前一些文化产业园区有名无实,项目重复、投资效率低、培育能力差、亏损严重等问题,为实现盈利模式的升级,需要政府介入进行引导和疏通,梵木创艺区或被作为政府的试点区域,进行优化改造。”


               ◆◆新思考与新格局◆◆

             由低阶到高阶,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显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关乎政策鼓励、金融支持、基础设施配套、文化品牌整合、创意人才集聚等要素的共同发力。

根据《成都市建设世界文创名城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可知,未来成都文化创意产业的支柱性功能越来越突出。“文创产业”不再是光鲜的城市名片,更是城市经济发展新引擎,“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去泡沫化成为必然。

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相关联、产业规模集聚,服务于整个城市的经济、社会、文化,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功能区才是城市价值的实现。未来,成都要成为名副其实的文创名城,首先要从“文化产业开发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初级阶段过渡到“城市产业功能区”的高级阶段。

梵木创艺区这样单打独斗的模式注定也将走向复合化:由分散到集聚、由产品到服务、由产业园区到产业小镇、产业功能区,由增量扩张到存量改造、由粗暴嫁接到有机嵌入,用平台化思维吸引产业人才、资金、内容的汇入,实现自我造血功能并可持续发展。

但是,我们也需深刻的意识到,任何一个产业的成熟都无法逾越时间的沉淀和对产品本身的极致追求。


目前,整个国家“文创之风”盛行,似乎无论做什么只要内容与文创相关都会得到政府的支持,在文创给传统项目披上一件华服的同时也进入了“深水区”。目前的市场认同低,民众素质和精神层面的理解并未达到支撑文创产业的力度,我们整个产业必须多一些耐心。

鹏友会核心创始人蒋鹏强调:“在入局文创之前,有些问题是必须想清楚的。我们需要判断这些东西有没有市场,是否值得去做,如果值得做我们自身缺乏的条件如何补上,如果不值得做又该如何面对。文创在招商过程中,首先是资源量的匮乏,其次解决了量的问题,别人是否愿意跟随你的需求满足招商运营,最后才是如何实现运营。每个环节的投入、产出、收益能否实现?什么时候实现?而这些问题的判断与初衷,更多需要企业以承担社会责任、解决行业痛点出发,而非单一从企业盈利的角度判断。”


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一书中提到:“城市是文化的容器,专门用来储存并流传人类文明的成果,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新文化,这大约就是城市的三个基本使命。”这三个使命也正是文化城市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追求的终极目标。

如今,正在打造文创名城的成都,也需要褪去追逐风口的浮躁,去寻找趋势的力量,回归匠心与产品主义,去认真的思考:如何去优先发展现代新兴文化业态,推进传统文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创与科技、金融、城市深度融合,构建现代文创产业体系,形成成都文创品牌,从而去储存文化、流传文化和创新文化,不断提高成都文创产业的国际格局。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被遗忘的梵木创艺区,与成都文创园的集体焦虑
来源:中国网地产2019-03-20 16:18:16
任何一个产业的成熟都无法逾越时间的沉淀和产品本身的极致追求。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