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红利有望逐渐释放 中国创新发展迎来机遇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9-03-15 11:51:22

本报记者 张一鸣

困扰行业多年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或将有望在全国两会后迎来政策红利释放期,如何激发创新活力是全国两会期间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全国两会期间,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他们认为,政府鼓励科技创新发展,将为企业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智力支撑,未来要提升社会的综合创新能力,需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同时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的新动能,形成发展合力,才能破解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为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创新发展红利有望逐渐释放

全国人大代表、齐鲁石化总经理韩峰说,国家倡导科技创新发展,为创新创业创造厚植土壤,必将极大地增强企业发展的信心,提升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鼓励企业致力于新产品研发、新技术应用,依靠科技创新助推企业产品迈向中高端,提升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为企业提质增效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智力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副总经理杨伟院士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主要动因是中国要发展实体经济,而企业是推进实体经济发展的主体,他们更清楚用户的需求、产品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前的现状和创新的方向,能够更好地将科技创新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结合起来。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商飞副总经理周新民也指出,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就要围绕产业链和价值链进行,才有利于破解当前技术创新能力与企业产品创新需求不匹配问题。

周新明表示,创新分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和探索发现(基础领域的研究创新)。在产品创新上企业有积极性,但在技术创新和基础领域的研究创新上主动性不足,原因是技术创新的时间长、投入大、风险大、收效慢,所以很多的企业会采取拿来主义,但关键核心技术永远拿不来,因此企业在后续的产品创新上会出现创造力不足。

杨伟说,创新仅仅依靠企业不够,企业在基础科研以及跨领域的科技发展方面更需要加大产学研结合的力度,协调好各方关系,同时突出重点和抓手。此外,对于基础性的科学技术研究,还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统筹调动各方资源,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氛围。

2016年,齐鲁石化被评为中国石化首批创新型企业。韩峰告诉记者,加大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制造力度,增加高端产品数量非常重要。要以提升自主技术和自主品牌“含金量”为追求,创世界一流的核心技术和技术产权,用世界一流的核心技术和技术产权牢牢掌握行业产业的“话语权”。

创新需要发挥政府和企业合力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2019年要提升科技支撑能力,加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支持力度,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机制。

杨伟强调,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首先企业自身要更加强调创新驱动发展是第一要务,同时还要进一步扩展,形成企业之间协同创新的能力,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氛围,更好界定投入和未来利益成果的分配,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采取不同的组织方式和协同方式,激发科技的创新活力。

“技术创新指的是应用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技术研究领域的创新,都是实验室技术,实验室技术输出的是标准、规范、方法、半成品、成品、产品原型,用这些技术可以用来支撑产品创新。”周新明说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沈仁芳表示,国内大部分研发项目的指南来源于学术界,并非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科学家和企业家在研发方向上尚未达成一致。未来要在保障一定比例研究经费用于开展基础研究和重大科学装置外,一些涉及产业科研项目的指南可以由企业为主参与编写,并由企业提供匹配资金,匹配资金未来可以通过国家税收优惠等政策返还。还可以由政府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或财政科研经费入驻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市场化的技术孵化基金,完成科研成果的中试,实现成果的最终应用。同时改革科研成果转化人才的评价体系,让更多的技术人成为技术经纪人。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政策红利有望逐渐释放 中国创新发展迎来机遇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9-03-15 11:51:22
困扰行业多年的创新能力不足问题,或将有望在全国两会后迎来政策红利释放期,如何激发创新活力是全国两会期间企业界和学术界的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