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租房市场短板 解决新市民居住需求

来源:消费日报网 2019-03-13 13:51:52

“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住房占了很大比重。如今在很多城市中,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有个地方住,而是对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今年两会,全国人大代表、58同城CEO姚劲波带来了关于补齐租房市场短板,解决新市民居住需求的建议。

在提到自己带来这份建议的初衷时,姚劲波表示,“从当选那天起,我就抱定了一个信念:这份新职务,就是我的再一次‘创业’,我将以连续创业的精神做好它。58同城是一个平台,我们一方面服务着中国找工作的人和中国找房子的人,另一方面有很多品牌公寓、租赁企业房地产企业到我们的平台发布信息。我们可以从数据中了解用户和客户的需求,来形成建议。所以,我要代表在各地找工作、租房的群体,为他们向国家建言献策,这是我独特的一个定位。”

新市民“落脚”大城市遇阻碍

据悉,在2018年12月召开的“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指出,要以解决新市民住房问题为主要出发点,建立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在人口净流入的大中城市加快发展住房租赁市场,补齐租赁住房短板。姚劲波告诉记者,“新市民”以农民工等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学生为主。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公布的材料显示,2017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8亿人,全国高校毕业生在2017年、2018年分别达795万和820万,两个群体的合量近3亿人口。规模庞大、分布广泛、流动性强,且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等因素决定了新市民群体的租房需求相比买房更加迫切。近几年,随着上述群体进城务工持续升温,“租售同权”等政策的推进落地,都极大推动了国内住房租赁市场的繁荣。但保障性住房申请门槛高和公积金提取不便捷等问题,为新市民在城市的“落脚”产生了较大阻碍。

建议放宽保障性住房申请限制

在姚劲波看来,上述现象背后,与保障性住房申请以户籍作为准入门槛,以及公积金存取政策不灵活有关。因此,针对自己带来的《关于补齐租房市场短板 解决新市民居住需求的建议》中,他建议取消保障性住房的户籍要求,放宽申请限制;实施灵活的公积金存取政策,充分满足租房需求。“部分城市新市民保障性住房申请以户籍作为准入门槛,我建议打破户籍限制,将社保缴纳或者个人所得税征收时长作为申请依据,使住房福利政策更全面惠及新市民群体。”同时,姚劲波认为,应放宽保障性住房在年龄、可支配收入等方面的限制,承租人年满18岁即可申请,全部月收入不足个税起征点的可以优先申请,以此满足新市民群体的合理住房需求。

过去一年,全国大中城市房屋租金上涨明显。姚劲波认为,新市民由于经济收入不高,依靠自身收入解决租住房问题难度增大,迫切需要公积金制度的保障来改善居住质量。因此,他建议在大中型城市加强公积金的租房提取功能,使住房公积金适当向租房倾斜。“特别是针对一些大中城市公积金每月提取额度远低于当地房租平均水平的情况,建议降低租房提取门槛,进一步灵活提高租房公积金的提取金额上限,使公积金制度在租房领域发挥更大效用。同时,简化公积金提取流程,如在办理过程中不再要求提交租房发票等材料,增加线上办理功能。”

未来长租市场会逐渐向高品质转变

在谈到品质租赁和未来长期租赁的市场情况时,姚劲波表示,如今租房已经不是一个临时性的居住过渡措施,而是很多人主动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从数据来看,原来一些人毕业四五年就能买一套房,但现在这个过程可能要经历十年及以上。所以在这种背景下,品质租赁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国家也在鼓励租售同权,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长期租赁领域。”他告诉记者,这样的措施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某租赁企业的长租公寓品牌有甲醛超标问题,也有企业把租客的押金、租金挪作他用,导致租客无家可归。因此,他认为,这种新兴业态的发展也对政府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8同城作为一个平台型企业,希望能为这个行业做更多力所能及的事情,配合政府在租赁方面提供更好的监管和扶持。“58同城这些年一直非常关注租赁市场的发展趋势,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定期也有很多租赁市场报告产出。在今年初发布的《2018年中国住房租赁报告》里也有一组统计数据,仅已经布局长租公寓市场的6家房企,在2020年会覆盖近200万间长租公寓。可以预见,随着90后进入租房市场、80后租房者倾向追求高品质租房生活,越来越多的大型机构布局租房市场,未来长租市场会逐渐向高品质、管理规范化、运营规模化方向发展,这对于整个住房长效机制建设,是非常利好的信号。”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补齐租房市场短板 解决新市民居住需求
来源:消费日报网2019-03-13 13:51:52
“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住房占了很大比重。如今在很多城市中,人们已经不满足于单纯的有个地方住,而是对品质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