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东北关键要破解人才流失问题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9-03-11 08:29:20

智库看两会

本报记者 周子勋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区域经济的“四大板块”之一,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推动东北振兴。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时代东北振兴,是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振兴东北的关键要破解人才流失问题。

“人才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要素。振兴东北战略中,从国家层面的政策倾斜到资金投入都在持续增加,东北经济已经显现出平稳恢复的良好迹象,但东北人口外迁的现象依然十分严重,特别是东北高端人才流失现象更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张占斌分析指出。

张占斌表示,现在各级政府和社会较为关注的是东北地区人口持续外流的问题,而其中隐含的东北高端人才流失现象更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实际上,东北地区高端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失现象较一般的人才流失更为严重。一个地区高端专业人才的流失,意味着专业技术人才群体对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信心不足,对周边群体会产生驱动外流的社会动力,掏空本地的发展潜力。

张占斌认为,在东北地区外流人口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群体:一是候鸟型养老群体;二是大学毕业生南下就业群体;三是高端人才群体。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东北振兴才有“底气”和希望。留不住人才,就不可能谈东北的振兴。从人口经济学角度看,一个地区的人才流失与经济下滑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而且彼此还相互作用。经济的落后,导致了没有人才的发展空间,致使人才出走,又使经济无法发展。东北的经济就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

长期以来,东北地区的高校承担着为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双重任务,高校自身的人才储备和发展是完成这两项社会责任的关键。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的落差,东北地区高校在高端人才的竞争中本身就处于弱势地位,一是很难吸引高端人才到东北高校工作;二是现有的高端人才不断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出。长此以往,东北地区高校无论是“双一流”高校还是普通高校都会出现空心化的趋势,即使有“双一流”之名也很难有“一流”之实,东北地区高校和学科持续弱化的现象值得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特别是东北地区的省属地方高校,其人才流失现象更为严重。”张占斌说,数量众多的地方高校是东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教育资源和支撑力量。在高端人才竞争中,省属地方高校既要面临本地区“双一流”高校的人才竞争压力,又要面对区域外高校的人才竞争压力。本地区“双一流”高校的“虹吸效应”和发达地区高校的“割韭菜”策略,使得省属高校的高端人才很难在一所高校形成群体放大效应。高端人才的稀少与流失直接影响到了省属高校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对东北地区省属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造成了重要的影响。

为此,张占斌建议,第一,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对省属高校的政策扶植力度,加大经费投入,既要重视“双一流”高校和学科建设、对其给予“锦上添花”式的扶植,也应该对省属地方高校加强“雪中送炭”式的办学经费资助力度。

第二,要创造公平合理的竞争环境,在高端人才评选、科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评奖等方面对省属高校有一定的政策倾斜,分类评审是一项很好的措施,大力支持地方高校结合自身特色组建“精而专”的人才团队,避免因平台不同而出现“旱涝不均”的现象。

第三,鼓励和支持省属高校引进高端人才、留住现有的高端人才,增强省属地方高校的人才“造血”能力,完善人才发展的各项政策,力求吸引经济发达地区的高端人才(特别是东北籍人才)回到东北工作。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振兴东北关键要破解人才流失问题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9-03-11 08:29:20
东北地区作为全国区域经济的“四大板块”之一,是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推动东北振兴。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