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创业机遇 投身湾区建设

来源:广州日报 2019-02-21 08:54:52

原标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引发热烈反响

抓住创业机遇 投身湾区建设

世纪工程港珠澳大桥。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 )的发布,引起热烈反响。粤港澳三地创业者纷纷表示,“规划纲要”的颁布振奋人心,期盼抓住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做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加强大湾区文创产业交流”

吴嘉惠是一名来自香港的90后青年,“我有家人亲戚在广州,对这座城市比较熟悉也很有安全感,于是选择了广州继续创业之路。”2017年10月,吴嘉惠挑选了广州天河区,在这里成立了一家设计工作室,从事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还创立了一个文化创意类的联合办公企业。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让吴嘉惠等来广东创业的港澳青年充满期待。“‘规划纲要’中写道,‘充分发挥粤港澳科技和产业优势,积极吸引和对接全球创新资源,建设开放互通、布局合理的区域创新体系。’‘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国家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建设,支持其与香港、澳门建立创新创业交流机制,共享创新创业资源,共同完善创新创业生态,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提供更多机遇和更好条件。’希望我们这些港澳初创企业,未来可以获得更多支持。也希望可以通过我自己的经验和业务,把更多香港文创产业设计师带到湾区其他城市,促进大湾区文创产业交流与发展。”吴嘉惠说。

“规划纲要”出台释放三地创业力量

“‘规划纲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空间布局等方面作了全面规划,在破除影响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瓶颈和制约、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上提出了一系列措施。这些措施的落实,必然对粤港澳三地的企业合作、创新创业、人才流动带来极大的推动。”立方汇集团首席执行官杨丽娟接受采访时说道。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后,她第一时间仔细阅读了全文,并着重阅读了“完善城市群和城镇发展体系”“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等章节。“‘规划纲要’的出台明确了湾区城市群的定位,让我们在对未来的规划和判断上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也让我们看到了更多的机会。未来市场对于国际化、高品质的商务服务会有更大的需求,刚好符合立方汇的定位。我们会加大在香港市场的投入,同时深度研究湾区城市群体系,探索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 杨丽娟说。

“在内地创业的港澳人士迎来最佳时机”

来自香港的林俊文在暨南大学完成了本科、硕士、博士学位,曾经担任学生会主席。他在大学就读期间已经与朋友在广州共同创业。经过多年的拼搏,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上一个项目被大企业收购后,目前又投入到教育科技领域,将虚拟现实、人工智能与教育相结合。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使我们非常振奋。我认为,在内地创业的港澳人士迎来了最佳时机,无论是生活还是经商,便利度均大大提升。‘规划纲要’的发布,也让我们可以更好地融入国家建设,为国家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林俊文说。

林俊文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有两个部分让自己印象最深刻。一是明确了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比如香港,明确要巩固和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地位,强化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地位、国际资产管理中心及风险管理中心功能,推动金融、商贸、物流、专业服务等向高端高增值方向发展;比如澳门,明确要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比如广州,明确要充分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综合性门户城市引领作用,全面增强国际商贸中心、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培育提升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功能;比如深圳,明确要发挥作为经济特区、全国性经济中心城市和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引领作用。“明确了定位,各个城市可以更好地发挥优势和特长,互相合作。”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的税收等政策优惠,也让林俊文叫好。“纲要中明确,要提升市场一体化水平,推进投资便利化。研究进一步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的资质要求、持股比例、行业准入等限制,在广东为港澳投资者和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使港澳专业人士与企业在内地更多领域从业投资营商享受国民待遇。这些都使我们对粤港澳大湾区未来的携手共进充满信心。”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抓住创业机遇 投身湾区建设
来源:广州日报2019-02-21 08:54:52
粤港澳三地创业者纷纷表示,“规划纲要”的颁布振奋人心,期盼抓住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做出自己的贡献。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