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立体化改造托起城市“安居梦”

来源:经济日报 2019-01-24 09:35:40

1月17日,长沙飘着雨,但对长沙市岳麓区居民熊建业来说,搬进新居后的每一天都是艳阳天:“我们家终于圆了多年的‘安居梦’!因为棚改,我们去年底住进了新家,现在小区上下楼有电梯,出门有超市,还有健身房、游泳馆等配套设施,我太满意了。”68岁的熊建业原来住在麓山路二里半的长沙市食品公司宿舍,“四层楼里住了近40户,大家共用二楼的一个公共卫生间,极不方便,一些房子还存在安全隐患。住的大多数都是退休职工,拿不出钱买新房,多亏政府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才让我们梦想成真”。

近年来,长沙市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创新推动“四增两减”“市级统筹”“有机棚改”、货币化安置等举措。截至2018年底,全市累计23.97万户居民告别低矮的棚屋和破旧简陋的筒子楼,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新房。特别是2014年至2018年新一轮棚户区改造期间,完成改造13.09万户,为力度最大、体量最多的时期。棚户区居民人均拥有住房面积由改造前的14平方米提高到改造后的29平方米。

拥挤的窄巷,开不进一辆小汽车;破旧的房屋,容纳着一家三代人……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但还有一些困难群众住在破旧的棚户区。“棚户区改造不仅让城市旧貌换新颜,更让老百姓的住房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长沙市住房保障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棚改过程中,长沙市始终坚持“增加公共绿地、增加公共空间、增加配套设施、增加支路网密度,减少居住人口密度、减少开发强度”的“四增两减”原则,实行城市立体化改造,城市开敞空间大幅增加,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城市功能更为完善,居民生活环境更为舒适宜居。2014年至2017年,该市已有407亩棚改项目腾出的土地用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坚持因地制宜,实施“有机棚改”,避免大拆大建,最大限度维持原有风貌,传承历史文化,留住街坊乡愁。

青砖老宅,仿古挑檐,雕花门窗,老街区的一砖一瓦都承载着老长沙人的记忆。“我从小生活在天心阁旁,如今,天心阁没变,我家的老房子也没变,但周边的环境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60岁的何建萍是天心区县正街的一名老居民。她告诉记者,以前自己家门前污水横流,淤泥堆积,60多口人共用一个公用水龙头和公共厕所。随着天心区实施有机棚改,片区居民危旧房屋重新改建,居住环境得到改善,古宅古景得以修复,老街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集中展现长沙传统人文风貌的“城南故里”。

棚改需要大量资金,钱从哪里来?记者了解到,长沙通过建章立制确保棚改资金风险可控。一方面,建立棚改资金池,用足用好棚改政策性贷款,2014年至2017年共筹集棚改资金420.77亿元;另一方面,建立“市级统筹、整体平衡”资金模式,设立市棚户区改造专项资金,统筹用于棚改支出;此外,通过建立市、区两级棚改资金盈亏分担机制,对区政府组织实施的棚改项目按照市、区两级8∶2比例共同分担盈亏;建立资金调度机制,通过完善支付流程、调剂用活资金等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记者了解到,棚改在维护长沙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长沙房地产市场去库存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至2016年,当地房地产市场库存积压严重,长沙抓住有利时机,推行“货币补偿”为主的安置政策,给予上浮奖励、选择货币补偿奖励、寻找房源奖励、发放棚改安置补贴等,最大限度调动居民选择货币安置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棚改户到市场上选购合适的商品住房,有效地消化了库存。2016年底开始,长沙房地产市场波动,为配合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及时出台政策建设棚改定向安置房、限价商品房、人才公寓等,增加市场供给,平抑房价。2017年,长沙出台措施,通过采取市、区政府平台公司直接建设、政府与开发企业合作建设、开发企业自行建设等多种模式,启动定向限价商品住房建设,为棚改项目提供安置房源。目前,该市建设棚改定向安置房源14个项目8706套。2018年第一批定向限价商品房已开工7个项目3564套,第一批人才公寓已开工15个项目10492套。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湖南省长沙市:立体化改造托起城市“安居梦”
来源:经济日报 2019-01-24 09:35:40
近年来,长沙市多措并举强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创新推动“四增两减”“市级统筹”“有机棚改”、货币化安置等举措。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