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唤醒“沉睡”的土地

来源:南方日报 2018-12-05 10:52:20

原标题:唤醒“沉睡”的土地

广东:唤醒“沉睡”的土地-中国网地产

高明加快盘活低效产业用地,探索向存量要增量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路子。图为沧江工业园。

今年初,高明区围绕制约全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突出问题,研究确定了7项重点改革专题、26项改革工作要点,集中精力进行重点攻坚。截至目前,各项改革举措进展顺利,部分改革专题和改革要点已提前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近一年来,各项改革专题和改革要点的深化推进,给高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为企业和群众带来什么样的改变?高明全面深化改革的下一个发力点在哪里?南方日报今起推出“全面深化改革在高明”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高富中石油公司通过引入上下游企业盘活250亩闲置土地,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10.6亿元;惠福科创公司进行增资扩产,投资35亿元建设传感及电喷系统项目,达产后预计新增年产值约88亿元;雄塑板业上马两条自动化生产线,投产后每年可新增产值1.5亿元……今年以来,高明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成效频传,为实施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开了好头。

年初,“建立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新机制,促进产业发展提质增效”被列为全区7项重点改革专题之一,同时被纳入佛山市2018年度改革重点项目。此次改革,旨在破解产业用地供给不足与存量土地低效利用并存的矛盾,创新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工作机制,加快探索一条向存量要增量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新路子。

据统计,今年1-11月,高明区共盘活低效产业用地80宗约5922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98.7%;利用盘活用地新上马和改造提升项目84个,合同投资总额约108.7亿元,投资强度约338万元每亩,预计新增税收20.8亿元。

下一阶段,高明将重点完善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工作长效机制,加快构建以“亩均效益”为主体的综合评价体系,在全社会营造以“亩均论英雄”的浓厚氛围和价值导向。

发展瓶颈

四成办证工业用地仅贡献3%工业税收

据高明区经济和科技促进局统计,目前高明已办理土地使用权证的工业用地共5.46万亩。经初步筛查,属于低效产业用地的共有422宗,面积约2.18万亩,占已办证工业用地面积的40%。这其中,不乏一些占地面积在100亩以上的大地块。

亩产税收是衡量产业用地高效或低效的重要指标之一。据高明区税务部门统计,2017年高明全区工业企业纳税超65.5亿元,按照全区工业用地(规划范围)面积约为6万亩计算,亩均税收约为11万元/亩。而统计在册的这422宗低效产业用地,去年纳税总额仅为2.4亿元,仅占全区工业税收约3%。换句话说,有一批企业拿了高明近40%的工业用地,仅贡献了约3%的工业税收。

一面是珠三角新干线机场加快规划建设等重大发展机遇叠加,高明由此进入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时期,亟需集约用地支撑;另一面是大量存量产业用地处于低效利用水平,乃至处于“沉睡”状态。这成为高明高质量发展必须破解的矛盾。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警醒的数据,说明高明大量的产业用地容纳着大量的低小散乱企业,没有创造出应有的价值。”高明区委书记徐东涛表示,这与高质量发展要求不相符合,与高明抢抓机遇拓展发展空间不相符合,必须把低效产业土地整治提升工作,作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在此背景下,高明确立了向存量要增量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思路,明确要通过盘活低效产业用地,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培育新产业、新业态释放用地新空间。

今年3月,低效产业土地整治提升工作被纳入到佛山市重点改革专题,由徐东涛领衔推进。同时,高明区专门成立了以区长梁耀斌为组长、常务副区长管雪为副组长,各镇街、区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低效产业整治提升领导小组,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综合事务组、数据收集组、调查处置组、开发利用组四个工作小组,全面统筹推进全区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

随后,高明正式印发《高明区低效产业用地整治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完成对全区2万亩低效产业用地的整治提升。当中,2018年计划盘活低效产业用地6000亩、2019年盘活低效产业用地6000亩、2020年盘活低效产业用地8000亩。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广东:唤醒“沉睡”的土地
来源:南方日报2018-12-05 10:52:20
今年初,高明区围绕制约全区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突出问题,研究确定了7项重点改革专题、26项改革工作要点,集中精力进行重点攻坚。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