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聚焦>如何从场所精神看懂阅山湖大平层生活哲学?
来源:中国网地产 2018-11-09 22:06:26 作者:王勇
“人之所以选择在那里居住,
是因为感受到了那里的场所精神”。
——建筑学家诺伯舒兹
早在古罗马时代,人们认为所有独立的本体,包括人与场所,都有其“精神”陪伴其一生,同时也决定其特性和本质,这一说法被世人认为是“场所精神”的源起。
而当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提出了“场所精神”这一概念,并认为这种精神在于“事物的集合”中获取氛围。
当我们今天谈起建筑,一定会从“场所”谈起,正如桥,象征着沟通,“场所精神”意指有物,之后有其“精神”。抛开字面,“场所”代表着记忆中的一种空间表达;而“场所精神”,可以理解为是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湖山承载了东方人文的“场所精神”
“场所精神”更像是我们在传统文化所说的“地灵人杰”中的“地灵”,土地是自然的载体,也是场所精神的基础要素。而灵性的土地源点却是“湖山”,甚至已经上升至哲学的范畴,更是精神层面的升华。国人观湖山,看的是风景,鉴的却是自己自身对万物的理解,十二节气、草木君子。
(中铁.阅山湖效果图)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是孔子在几千年前的观点,同时也是对于土地的智慧。仁者,德行高尚,安于义理,仁慈宽容,就像山一样稳重,让正直善良的人看到仁厚的内心。而智者,就好像流水一样,藏着阅尽万物、处变不惊的东方的智慧。在天地之间,“湖山”正是这思考的缩影,有“湖山”的土地,也早已成为国人的本源。
依湖山而居始终是名仕追求的梦想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千百年来,临水而居,择山而憩,一直是人类亲近自然的本性。一座城市若没有了山水的环绕与滋润,那基本上是少了很多城市的元素与灵性的。湖山之地涌现出来的人物灿若繁星,从陶渊明的“悠然见南山”,到陆游的“拣得湖山便寄家”,由梭罗的“瓦尔登湖”到徐霞客的游记,名仕对于湖山的钟爱已然成为他们生活的标签。
湖山因名仕越发深厚,名仕在湖山精神永恒,因湖山而聚的人杰们,反哺湖山而地有灵。久而久之,有“湖山”的土地,自然汇聚成一个圈子。从古至今,对“湖山”土地的追求,也从来都是同一种人。“湖山”代言了一群人的思想与价值观,更是名仕追求“场所精神”的象征。
(中铁.阅山湖实景图)
湖山上的建筑将成为现代“场所精神”
在城市化发展的今天,城市早已形成了钢筋林立的“建筑景观”,大量的自然原生的土地被破坏,大规模建筑的集群化不仅使城市失去记忆,并成为一种场所精神的遗失。建筑的“失语”现象日益严重。那现代城市应该把建筑放在什么地方才能重拾消失的场所精神?
中铁阅山湖就在这样一片土地之上。城市可以无限蔓延,但是自然生态不会再生,中铁阅山湖将日渐臻稀的湖山资源私藏,在日益繁华的城市,甚为不可多得。在这片珍贵的土地,环湖低密住区,凭借绝无仅有的天然资源:占据386亩原生湖面及40万方城市自然湿地、2244亩原貌山体公园的天赋宝地,成为“居山瞰湖”的理想栖居地。此处与万达广场一街之隔,兼得城市与湖山,师法自然万物,设计灵感沿湖山开卷,恢弘铺陈,匠造不可多得的现代“场所精神”。
(中铁.阅山湖实景图)
随着贵阳的蜕变,观山湖区已经成为新的城市名片,日益纳入城市繁华,这让位于城心的阅山湖不仅成为贵阳人心目中的“城市一居”,同时也是给家人和自己最好的礼物。
多数人向往,少数人拥有,这是臻稀资源亘古不变的道理。一处繁华与湖山兼得的大平层居所,重领场所精神的再次回归。
俯瞰天境,独揽湖山
建面约200-306㎡阅湖境平墅
前排湖景,待君亲启
11月11日样板间示范区
荣耀开放
“人就是因为住不同类型的房子,才会千差万别。”
——建筑大师安藤忠雄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