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释放7500亿元增量资金 意在优化流动性结构

来源:央广网 2018-10-09 17:22:18

央广网北京10月8日消息(记者洛佳莹)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央行昨天(7日)宣布,从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以置换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

这是今年第四次定向降准。降准所释放的部分资金用于偿还10月15日到期的约45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这部分中期借贷便利当日不再续做。除去此部分,降准还可再释放增量资金约7500亿元。

降准意在优化流动性结构 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央行相关负责人指出,本次降准的主要目的有两方面。一是优化流动性结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此外,本轮定向降准释放约7500亿元增量资金,可以增加金融机构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资金来源,促进提高经济创新活力和韧性,增强内生经济增长动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央行这次降准适应了当前经济的变化。货币政策稳健基调还是没有变,只是针对目前的情况进行了一些调节。比如一个时期以来,银行体系的负债增长速度相对较慢,与贷款增速相比,银行存款增速较低。与此同时,市场对于流动性的需求平稳增长。从银行体系负债状况的变化与目前准备金率的水平看来,进行适当调节可以推动商业银行将资金更多地支持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

再次启动“降准置换MLF” 改善资金期限结构利好企业融资

今年4月17日,央行首次尝试“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这次“置换”在方式、范围和力度与上次保持一致。到了10月15日执行当日,银行要分两步走:先下调上述五类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在降准当日,持有未到期中期借贷便利的银行,各自按照“先借先还”的顺序,用降准释放的资金偿还其所借央行的MLF,降准释放的资金略多于需要偿还的MLF。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指出,再次“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可以拉长资金的期限结构,最终有助于改善企业融资条件。这次降准置换MLF改变了资金的期限结构,也就是以前无论是公开市场操作还是MLF都是一年以内的短期资金,但降准释放出来的是无期限的长期资金,这样使得商业银行的资产和负债的期限结构更为匹配,有利于商业银行增加信贷的投放以及中长期企业债券的购买。民营企业的融资状况将得到逐步改善。

央行强调: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银根是稳健中性的

除去两次“降准置换中期借贷便利”,今年央行还分别在1月和7月实行了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和支持机构实施“债转股”的定向降准。这次降准可再释放的约7500亿元增量资金,超过了上一次降准置换MLF释放的4000亿元增量资金,也超过了1月和7月降准分别释放的3000亿元和7000亿元。

尽管这已经是年内第四次降准,但央行强调,本次降准仍属于定向调控,银行体系流动性总量基本稳定,银根是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取向没有改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分析,下一步的重点是让释放的流动性流到该去的地方。“这谈不上什么‘大水漫灌’,也不会带来政策的大幅宽松。存款准备金率的下调会增加银行的可用资金,接下来希望通过银行体系将这些流动性注入到非银行的金融机构,逐步流入实体经济的方方面面去;此外,还要通过银行本身,通过信贷和其他融资方式,来支持实体经济。”

降准不会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 不形成贬值压力

值得一提的是,央行着重回应了此次降准是否会对人民币汇率形成贬值压力。央行有关负责人说,本次降准弥补了银行体系流动性缺口,优化了流动性结构,银根并没有放松,市场利率是稳定的,不会形成贬值压力。

鲁政委认为,这次降准不会对人民币汇率走势产生额外的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受到多个方面影响,比如中国对于国外经济基本面的走势,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的政策调整情况。从目前来看,经济形势的变化已经使得市场能够对于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有了更为明确的预期。同时,国际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的政策也基本就位。

降准之后释放的流动性不会对房地产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降准之后所释放的流动性对于楼市会产生哪些影响也备受关注。对此,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明认为,这次降准的宏观背景之一是房地产市场已经得到基本控制。只要房地产市场调控不松,央行降准预计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非常有限。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央行降准释放7500亿元增量资金 意在优化流动性结构
来源:央广网2018-10-09 17:22:18
央广网北京10月8日消息(记者洛佳莹)据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央行昨天(7日)宣布,从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以置换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