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新区:布局新兴产业,打造“未来之城”

来源:南方日报 2018-09-29 09:40:11

“今天是2018年9月6日,欢迎大家来到合肥!”不久前在合肥高新区内举行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论坛上,科大讯飞利用个性化的语音合成技术,即时模拟新闻联播播报,嘉宾PPT显示屏下实时滚动的会议速记,让与会人员着实体验了一把“未来科技”。

科大讯飞入选首批四大国家AI开放创新平台,全国唯一的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筹)加速建设,形成了“中国声谷 量子中心”的园区品牌……从起步之初的4.2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28平方公里,合肥高新区布局“未来产业”,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168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等并居第一方阵。“政府成为‘最好的风投’!”企业家这样点赞政府对于新兴产业的强力支持。

合肥高新区快速发展的背后,政府如何扮演起有力支持者的角色,托举起新兴产业的发展?佛山三龙湾如何向合肥高新区借鉴学习?南方日报记者近日赴合肥高新区展开调研采访。

前瞻性思维

以战略眼光布局“未来产业”

从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空中俯瞰,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像一个巨大的“X”,醒目地映入眼帘。这座被称为“未来中心”的研究院所,也象征着合肥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和探索。

在合肥高新区,全国唯一定位于AI(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中国声谷办公大楼内,安徽咪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咪鼠科技”)“90后”技术人员来回走动,围绕将要上市的新产品——“即时语音转文字话筒”展开探讨。在中国声谷,像咪鼠科技一样的初创科技型企业共有300多家,是助力合肥智能语音、智能交互产业快速发展的生力军。

在离中国声谷不远的合肥市高新区创新大道旁,是国内第一家从事量子计算机研制和开发运用的公司——合肥本源量子计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本源量子”)。崭新的办公楼里,本源量子的技术人员正在对全球首款量子计算云平台APP“本源量子计算云服务平台”进行调试。

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科大”)“走”进合肥高新区,长期的技术积淀让这家成立刚满一年的公司取得了飞速发展——今年2月,在本源量子计算云服务平台上实现的64位量子电路模拟,已打破IBMQ的仿真纪录。

“基于第三代TCR-T免疫疗法,可以靶向治疗因乙肝病毒感染导致的肝癌。目前我们已研究出一种改造过的免疫细胞,并且在部分动物模型中完全清除了肿瘤。”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生物院”)项目负责人说。近期,广州生物院携6个项目落地合肥高新区,将助推当地生物医药产业实现新发展。

以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生物医药等产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正在合肥高新区加速崛起。这与合肥高校院所的原始创新力量,以及当地政府果敢投资、布局“未来产业”的战略胆识紧密相关。

在今年1月召开的合肥“创新之都”高峰论坛上,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姚力军便感慨合肥市政府对合肥高新区的投入力度之大。

合肥高新区科学技术局副局长、合肥软件园管理中心主任阚瑞表示,政府在产业发展上的战略眼光,为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如今,合肥为支持新兴产业发展,而不计短期成本的投入,已逐渐进入收益期。比如,合肥高新区产业基金曾投入千万元资金入股的企业本源量子,其估值已超10亿元。合肥国资对京东方定增方式投入的80亿元,浮盈已超百亿元。目前,京东方吸引了75家上下游企业来合肥布局,集聚各类各层次平板显示人才2万多人。

“投资为大、企业为大”

管委会为企业三让大楼

“落脚到合肥高新区,政府对其投资,不仅要有风险意识,更要有责任担当意识。”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原副调研员程波表示。

1990年10月17日,合肥西郊一块被农田包围的土岗上竖起一块被红绸包起的奠基石——合肥科技工业园培土仪式举行。这一天高新区“诞生”,而彼时的管委会位于市区租住的不足500平方米的办公点。

“在这期间,合肥高新区管委会曾6次搬迁,其中3次都是将办公场所出让给企业。”程波从高新区建立伊始就参与谋划与体制设计,见证着高新区27年以来“三让”办公楼的全过程。

2003年的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办公楼坐落于园区入口处黄金地段,这年国庆前夕,办公大楼被前来高新区进行考察选址的一家进出口公司看中,当时求“贤”若渴的高新区专门为此召开专题会议,决定以成本价转让。

6年后,从临时办公点迁入仅1年半的新管委会办公楼,又出让给了安徽省中烟公司的高科技项目。结果,在过去2年不到,当时还在租来的楼里办公的管委会,为了腾场地给几家高科技公司,决定再次搬家。

“我们愿意将大楼让给企业,因为企业比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平台,企业和项目的发展是高新区乃至合肥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当时,很多人觉得管委会是在“折腾”,但时任高新区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的夏向东认为,作为园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如今的高新区管委会,位于望江西路和创新大道交叉口处的创新服务中心大楼。在程波看来,管委会的迁址一直贯彻着向开发区主战场转移的路径,一方面为企业招商引资服务,另一方面也标志着高新区从起步期到步入平稳、再到“加速度”的三段飞跃式发展。

随着柏堰工业园和南岗工业园的建设,合肥高新区的发展空间得到拓展。尤其是在2011年后,高新区的“绘图”速度不断加快。

2011年6月,在全国国家级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合肥高新区跃升至第12位;去年,合肥高新区在全国147家高新区(含苏州工业园)中的最新综合排名升至第6位,较2016年再进一位,进一步站稳全国高新区第一方阵。

“开发区搞开发建设,不是一成不变的。管委会跟着建设主战场走,做了很多努力。四代高新区领导班子以此为主导思想,不仅表现出风险和担当意识,在举措上更是积极进行开发区企业培育、投资建设,这也是高新区发展的根本意识。”程波说。

今年6月,合肥高新区2018年百个亿元以上高质量发展项目集中签约;近期,天源迪科全资子公司拟在高新区投资不超4亿元建设合肥研发基地二期项目,这标志着,已经跻身“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的合肥高新区将迎来又一次大发展机遇。创新驱动、产业引领、开放发展、产城融合,以四大发展战略为统领,合肥高新区正加速崛起。

创新本土化

让“墙内开花墙里香”

在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之前,合肥有过一段“困惑期”。上世纪90年代,“坐拥”中科大、中科院的合肥,面临着“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困局。中科大、中科院有很多专利与基础研究成果,但是大多拿到江苏、浙江、上海和广东去进行转化了。

为什么在本地转化不了?这与合肥此前一直走“科教路线”,形成“科教高、工业低”的发展格局有关。当时的合肥,由于科教与工业二者难以对接,形成了典型的科技、产业两张皮——科研成果难以本地转化,要么束之高阁,要么远走他乡。

为破解这一困局,近十多年来,以合肥高新区为主体的产业载体,除了不断吸引高端制造业集聚外,还出台了“组合拳”,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的通道。

如今,沿着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的搬迁路线,从望江路到长江路遍布着合肥创新产业园和众多孵化器。

“近年来,我们着力构建产业创新大平台,推动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组建了中科大先研院、中科院创新院等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体制机制创新打破科技成果转化藩篱,构建长期系统化的‘政产学研用’合作体系。”合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宋道军介绍。

为此,合肥高新区出台了“创新十条”政策,聚焦源头创新,鼓励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和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对在合肥高新区落户的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结合贡献情况,给予每家最高5000万元运营经费。

如今,完全按企业模式运行,依托中科院建设的创新院已累计孵化企业60余家,创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13个,帮助企业获得投资超2亿元。

背靠中电科38所的合肥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已形成128人研发团队和15个创新创业团队。其孵化的博微太赫兹成为国内太赫兹安防领域领军企业,获批央企改革创新试点。

近日,合肥高新区公布了加快推进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行动方案,其中提出:“新建一批面向市场需求的世界级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孵化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产业。”

“我们希望通过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建设,真正把合肥高新区打造成为代表国家科技发展最高水平、全面参与全球竞争的先锋园区,成为引领和带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发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的核心载体和引擎。”宋道军说。

■调研手记

创新是“沉默者的长跑”

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建立27年以来,为企业出让办公楼3次,没有发出公告、不搞任何庆典、沿用旧家居,一心只为项目和企业服务……如不是采访老领导程波,鲜有人知道这些悄无声息的迁址历史。“必要的话,我们甚至都做好了再次搬家的准备。”合肥高新区管委会在筹建阶段“三让”办公楼,这样的大度和魄力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非常罕见。

放眼全国,合肥高新区所在的安徽省会城市合肥,近10年来发展陡然加速,经济总量跻身中国省会城市十强。如何实现这样的跨越赶超?或许我们可以从其政府对合肥高新区的支持力度中窥见端倪。

10年前,“量子之父”潘建伟决心研究量子信息技术,高新区领导一句话,“你来吧,这里没有质疑”;

20年前,当人们还不知人工智能为何物时,科大讯飞重金投入研发语音技术,一度被市场唱衰。幸有地方资金及产业规划支持,如今迎来技术爆发期,语音识别率从60%提升至95%,衍生出中国声谷和“科大系”的产业链生态格局;

当了解到为解决我国“缺屏之痛”,京东方集团一度因高研发投入、背负巨大资金压力后,合肥市先后投资近200亿元引进并支持京东方集团,从而建成国内唯一新型平板显示领域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时间再往前推,合肥还曾腾出最好的校舍来接纳、安置中科大,市内建设的第一条供暖线也是留给了中科大……

创新是“沉默者的长跑”,也是一条没有出口的高速公路。合肥市历任领导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坚定不移、坚持不懈地在创新的“高速公路”上接力跑,终于跑出了今天的新局面。

未来发展靠什么支撑?必然是靠创新驱动。正是基于对创新驱动的坚定自觉,对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对产业规律的准确把握,合肥以智慧和勇气,投入创新,布局未来,引领和推动高质量发展。

合肥市政府的勇气和胆略令人赞叹。回望佛山,两座城市相似又不同:合肥,正从科教城转向“科教+产业”;佛山,立足工业大市,谋求与科教、基础研究相结合。当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两座城市所追求的,都是“科学+产业”齐头并进地发展未来。在竞争格局日新月异的新型科技领域,谁能依据大趋势作出精准预判,谁能“稳准狠”地抢占先机,谁就能在未来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用未来的眼光看发展,政府要有勇气和胆略,前瞻性地提前布局,才能抢占创新发展先机。

■聚焦

园区内的“金融造血者”:

以回购股份形式“让利”中小企业

最近一段时间,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广州生物院”)项目团队频繁地往返于合肥、广州两地。不久前,他们带着6个生物医药项目落地合肥高新区。

合肥高新建设投资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合肥高新集团”)是这桩“姻缘”的推动者。“与团队接触不到4个月的时间,他们就确定了落地合肥高新区的意向。”合肥高新集团总经理范成贵说。

借助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的政府资源和相关合作伙伴的社会资源,合肥高新集团正不断拓宽区内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并创新适时退出股份“让利”企业团队的做法,引导优质企业落户合肥高新区。

作为中国科学院“院地合作”的重要试点企业,合肥中科干细胞再生医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合肥干细胞公司”)由合肥高新集团联合广州生物院于2017年11月共同发起设立,主要进行生物医药科学,特别是干细胞领域的研究和成果转化。

“合肥干细胞公司侧重于技术方面的对接,合肥高新区提供场地助力公司搭建,合肥高新集团则积极引入符合产业化的研究成果,并配备风险投资基金。”范成贵说。

这是合肥高新集团积极服务、引入高端创新项目的缩影。合肥高新集团是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直属国有企业。“2009年设立合肥高新集团时,最初公司主要开展园区配套设施建设,以及为高新区管委会招商引资提供融资、环境等方面的支持。”范成贵说,但一年后,合肥高新集团开始设立投资基金,吸引区外优质项目落地园区,同时加大对园区内初创科技型企业的投资力度,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大数据等产业领域。

除了服务园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合肥高新集团还深挖科研院所创新资源。“我们还在挖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等院校科研项目进行投资,同时与中科院合肥分院共同设立创新院基金,对学校内的科研成果通过投资促进成果转化。”范成贵说。

短短几年来,在强大的金融服务支持下,合肥高新区内不少初创科技型企业已驶入发展快车道。以合肥宏晶微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这家企业在我们投资前产值只有几百万元,2017年其年产值已过亿元。”范成贵说。

而待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合肥高新集团还会以“让利”的形式,助推企业团队实现新发展。比如,合肥高新集团会将起初投资企业的大部分股份退出来,让创业团队以回购的方式收购该部分股份。

此外,合肥高新集团还可为企业提供增值服务,帮助企业做好相关建设工作。“针对各企业发展需求,合肥高新集团可通过协调金融机构,为资金紧缺的企业提供信贷支持。”范成贵介绍,同时合肥高新集团还可帮助企业完善内部机构、机制设置;梳理政策补贴,为企业了解前沿信息疏通渠道,塑造品牌,广纳人才。

截至2018年上半年,合肥高新集团共参与设立基金23支,专户管理资金4支,基金总规模约520亿元,参控股基金累计投资企业272家,累计投资额超100亿元,培育上市及并购上市企业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23家。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聚焦高新区:布局新兴产业,打造“未来之城”
来源:南方日报2018-09-29 09:40:11
从合肥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空中俯瞰,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像一个巨大的“X”,醒目地映入眼帘。这座被称为“未来中心”的研究院所,也象征着合肥对“未来产业”的布局和探索。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