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做强唐山、保定等四大区域中心城市 推动组团式发展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2018-09-28 16:36:52

作为华北地区的人口大省,未来河北将做大做强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城市中心城区、雄安新区与周边县(市、区)组团式发展。

河北省日前印发的《河北省人口发展规划(2018-2035年)》(下称《规划》)提出,未来河北总和生育率稳定在适度水平,人口总量在2017年7519.52万人的基础上,2020年调控到7700万人左右,2035年增加到7910万人。

这也意味着2018到2020年的三年内,河北将增加约180万人口。数据显示,2017年末,河北全省常住总人口7519.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9.47万人。常住人口的增长,基本依赖的是人口的生育,从外地流入的机械增长很少。

在城镇化方面,在2017年55.01%的基础上,2020年达到58%左右,2035年达到70%左右。这也意味着,届时河北城镇化水平将逐渐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规划》提出,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加强小城镇建设,建设一批环首都特色卫星城。提高城市群人口集聚能力。共同构建以首都北京为核心、河北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世界级城市群。

同时,通过做大做强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城市中心城区、雄安新区与周边县(市、区)组团式发展,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层级合理、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

第一财经记者统计发现,这四大区域中心城市无论是全市总人口,还是城区人口规模,都位居河北前四位,城区人口规模均超过了150万。另外,保定和石家庄的全市总人口都超过了1000万。加快这四大中心城市的发展,也有利于河北加快城镇化的进程。

中国区域科学协会理事长、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肖金成近日举行的第三届野三坡中国论坛上分析,河北必须要提升发展自己,缩小同京津的差距,才能成为北京的“护城河”“南大门”。这就要扩大河北城市规模,优化城镇体系。“我们说京津冀的人口也很多、城市也很多,京津两市城市规模很大,但是城镇体系不合理,我们要优化城镇体系。”

肖金成认为,未来要强化城市功能分工,这是城市群的形成必要。只有分工才能互补、才能合作,因为河北和北京天津的功能不同。此外,要加强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与市场一体化。要在北京天津和河北的各个城市,用高铁把它联系起来,交通能够连接,能够一体化,才能实现市场一体化。

与京津冀城市群发展相适应的是,河北将构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人口流动机制;完善与人口流动相关的公共服务政策,有序推进京津冀医疗保障、公共交通、通信网络等公共服务一体化;构建有利于京津冀深度融合、协同有序、互补互利的产业集群;以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制定积极人才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打造雄安新区人才聚集新高地。

在支持鼓励生育方面,河北省提出,要构建生育支持体系。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善后服务等在内的家庭发展政策支持体系。完善税收、抚育、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减轻生养子女家庭负担。

完善计划生育奖励假制度和配偶陪产假制度,鼓励用人单位为孕期和哺乳期妇女提供灵活的工作时间安排及必要的便利条件,支持妇女生育后重返工作岗位。支持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育婴室和托儿所,方便生育妇女兼顾就业与照料子女。

在河北之前,面对妇女生育意愿和出生率下降的态势,一些地方鼓励、奖励生育乃至全面放开生育的呼声高涨,湖北咸宁、山西、陕西等地也提出鼓励奖励生育乃至全面放开生育的政策和建议。

例如,早前辽宁省政府印发的《辽宁省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提出,辽宁将完善生育家庭税收、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政策,探索对生育二孩的家庭给予更多奖励政策,减轻生养子女负担。

厦门大学经济学系副教授丁长发对第一财经分析,鼓励、奖励生育不能停留在建议、规划上,不能“光打雷不下雨”,而是要落到实处,要对准“痛点”,真正解决人们“生不起、养不起”等问题。“提高生育意愿必须要有一系列有关民生的公共服务制度安排。”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河北做强唐山、保定等四大区域中心城市 推动组团式发展
来源:第一财经日报2018-09-28 16:36:52
作为华北地区的人口大省,未来河北将做大做强石家庄、唐山、保定、邯郸区域性中心城市,推动城市中心城区、雄安新区与周边县(市、区)组团式发展。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