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乡村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2018-09-27 08:30:21

文化助力乡村振兴(7) 陈小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质是乡土文化,源远流长的血脉在乡村,乡村振兴中要把文化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灵魂。若从文化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还可以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借助新型文化创意、科技手段、市场化发展机制,实现文化资源的产品化转化,全面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经济。

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建设美丽乡村文化新空间,塑型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新时代乡村振兴必须立足村情、发挥特色、因势利导,以“文化+特色村”建设为突破口,注重在“乡土性”的区域特色中融入文化元素,重塑乡村文化空间。这不仅丰富广大村民的日常生活,还对乡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拉动作用,并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

乡村社会是长期历史形成的,特别是那些具有历史底蕴的古镇村落,厚重的历史感就成为今天实践乡村振兴战略的最重要宝藏和无可取代的优势资源。比如有一段时间各地都注意到在地的名人文化资源,至于如何开发就体现创意水平的高低了。因为恶性竞争甚至曾经出现过安徽、山东共有三个县争抢臭名昭著的西门庆故里,想以此作为噱头吸引旅游人群。实际上,只有把不同类型的文化资源给予符合资源特征的活化利用,才可能建设好凸显在地特点和生命个性的文化村镇,才可能依托村镇区域的特色文化资源建设新的文化空间,为在地居民生活创造一个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场域。这种文化空间,在乡村社区可以是民族特色乡村建筑,也可以是乡村院落景观;不论是宗族祠堂城隍庙,还是村落里纳凉聊天健身的小广场;可以是一道古树参天的乡村大道、梨园杏林,也可以是一个历史人物的旧居墓庐。

只要有历史、有文化,古树苍苍,沃野田畴,哪个不是诗意空间?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已连续公布了六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作为我国近70万个乡村的代表,这些村落都富含历史底蕴,类型上看有乡土民俗型、传统文化型、革命历史型、民族特色型、商贸交通型等等,基本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文化村镇的传统风貌。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用好不同形态历史文化资源,不论有形物质文化资源还是无形精神性文化资源,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乃至于民俗故事文化传说;既要注重把“软”的资源物质化、具象化,也要注重把隐性的资源显性化。此轮乡村振兴,就需要各地基于乡村历史积累,不断创新手段把特色文化资源给具体呈现出来,为居民营造一个更加具有文化内容和地方特点的生活空间,为外来者确认地方个性固化载体。只有新的文化空间得到营造,乡村社会才可能延续传统、传播乡土文明薪火。

用好活化乡村老手艺,依托传统手工艺产业载体振兴乡村。传统农业社会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流传下来很多传统手艺技艺工艺,这也是不同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门类。根据对国务院公布的前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分布情况分析来看,南方省市国家级“非遗”项目多于北方省市,尤其是中西部省市“非遗”项目多于东部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民间文学类、表演艺术类、工艺美术类、生产生活知识与技能类、仪式与节日类、文化空间类等类型,在非遗保护利用方式中就有一种生产性保护的理念,运用产业化方法来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用好国家级非遗中老手艺的产业化保护示范引领作用,一定会对乡村振兴具有促进作用。

老手艺今天依然存在于都市和乡村社会,不仅是乡村社会人群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形态,根本而言更是传统乡村社会居民的一种文化宣示,接续文明根脉的一种别样形式。老手艺技艺工艺,甚至各种表演形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轮乡村振兴中都是各地凸显特色个性的重要文化资源,活态化利用更是可以为这种文化遗产更好传承创造难得的机遇和条件,成为用好用活文化资源,实现特色化产品转化,从而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依托。

利用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把链条延伸拉长,推动乡村特色文化旅游等综合性产业发展。乡村环境美化改善了,文化空间怡人宜居,又有文化底蕴且资源产品化实现有特色,就很可能发展乡村旅游等综合性产业。利用好农业文化资源,本来就可以搞乡村旅游,吐鲁番的坎儿井与河南林州的红旗渠,如今都是品牌性地方特色旅游产品。乡村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价值产业化开发,可以将特色文化资源潜在经济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把特色文化产业变成乡村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支撑。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传统村落是中华民族特有思想理念的重要载体,是中国人民特有处世方法、生活理念、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能够彰显中华文化特色,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传承人文精神和传统工艺。”因此,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经济要以“文化+”为着力点,全力打造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以实现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经济繁荣。素有“塞外江南”美誉的山西大同广灵县利用其独特的地貌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并充分挖掘古民居、古村落等特色文化旅游资源,带动了县域脱贫致富奔小康。依托于传统手工技艺类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开展乡村旅游,可以采用“主题村落再造”模式,即以主题村落为载体,以文化旅游为功能,以活态传承为方式,以聚集开发为手段,整体形成一个极富活力的生态文化博物村落。

2011年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生态博物馆,选择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村寨,且有完善原生态的非遗活态传承,是了解不同民族生产生活的特定文化空间,比如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园、贵州雷山西江千户苗寨等,都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胜地。这种乡村文化聚集地,往往也可以依托特定风俗开展多样化的节庆活动,给游人提供参与体验的文化载体。如最具岭南历史民间风俗——广东江门雅瑶镇乡村特色文化活动“烧炮头”,作为当地村民庆祝农业丰收、期盼风调雨顺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既满足了村民对生活的殷切期盼与精神需求,又传承弘扬了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可见,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内涵,发挥乡村特色文化活动的纽带作用,不但可以重建乡风文明、民风融洽、家风和睦的乡村社会,还能够带动特色文化经济蓬勃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繁荣。

乡村振兴要立足农村经济基础,借助特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突出区域特色,着力打造一批特色文化主题村镇,凸显乡村特色文化品牌,活化特色文化资源开展乡村特色文化活动,实现特色文化资源产品化转化,从而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和乡村特色文化旅游,借助于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综合性利用带动产业振兴。因此,用好乡村特色文化资源既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乡村特色文化经济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作者系长沙市委党校讲师、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长沙基地研究员)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用好乡村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8-09-27 08:30:21
若从文化资源作为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还可以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借助新型文化创意、科技手段、市场化发展机制,实现文化资源的产品化转化,全面发展乡村特色文化经济。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