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改委提高门槛重启地铁审批 能否抑制不理性建设?

来源:中新经纬 2018-09-05 15:16:18

抑制投资冲动

公开数据显示,2003年,中国内地开通地铁的城市只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市;而截至2017年底,共有43市获得过国家批复,规划里程超过9000公里,运营里程达到4200公里。近年来,年度完成投资在3500亿元以上。中国内地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共33个,开通线路150多条,运营里程超过4500公里,位居世界第一。

张弥表示,地铁的建设能方便百姓出行,缓解交通压力,带动经济发展、拉动GDP,带来“地铁政绩”等,这些因素是很多城市争相建地铁的原因。

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隐患。 张弥认为,建地铁“很烧钱”,尤其是前期的建设。他说,前几年很多城市地铁建得太快了,有一些盲目性,带来了财政压力等问题。

张弥举例说,上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北京每公里地铁造价为5亿至6亿元人民币,现在,由于建设标准、征地、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地铁造价成本成倍提高。

2015年,时任国家发改委秘书长李朴民也曾公开表示,轨道交通的投资尤其地铁的投资比较大,每公里造价已经从5亿元上升到七八亿元,北京甚至超过10亿元,16号线一公里12亿元,筹资需求量很大。

深圳一位地铁系统人员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地铁的运营在多国都有国家补贴。目前中国已开通地铁的城市中,地铁运营普遍亏损,哪怕是运营状况不错的城市,背后也往往是政府“大力补血”的结果。

在2017年广州市人代会上,广州地铁公司相关负责人说,从2007年至2017年,广州地铁一直保持盈利状态,但背后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一方面,广州地铁公司之前部分举借的政府债还本付息是由财政资金解决;另一方面,市民乘坐15次后票价六折优惠所出现的资金缺口,一直都是由政府财政进行补贴。还有一部分收入来源于地铁如今开通运营线网票价收入,以及沿线附属资源的物业开发。

张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地铁客流负荷强度到了2万~3万人/日/公里,才能维持运营维护等费用。“现在北京地铁日均客流量在1000万人次左右,客流负荷强度接近2万人/日/公里,尚亏损。二三线城市的客流量远小于这个数字,其运营状态可想而知。”

他直言,有些二三线城市在客流量和财政上都无法保障,因此并不适合建地铁。他举例称,2014年,某省会城市一年的交通建设投资才几十个亿,却还要建地铁,明显不符合“量力而行,有序推进”的原则。

地铁后期维护、运管成本和折旧费用也是一大问题。张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地铁属于公益事业,票价不能太高,而其他非运营收入也有限,因此,地铁的运营、维护等主要靠政府补贴。

还有多位受访者认为,一些二三线城市在建地铁时,存在攀比心理。张弥称,前期北京地铁采用B型车6节编组,后来客流量日渐增大,现在普遍是A型车8节编组。有些二三线城市客流没那么大,也非要跟北京看齐或靠拢。

在地铁投资方面,国家规定城轨交通项目的财政资金须达到总投资的40%以上,其余部分可以通过贷款等方式解决。张弥称,目前很多城市“这个40%都拿不出来”。

52号文中也明确提到,“由于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巨大、公益性特征明显,部分城市对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对实际需求和自身实力把握不到位,存在规划过度超前、建设规模过于集中、资金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地方债务负担。”

国家发改委投资研究所体制政策室主任吴亚平去年指出,2015年以来出现的地铁建设热,很大程度上来源于2015年~2016年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压力。而在2016年下半年以后,特别是2017年,中国经济已经呈现了稳中向好的态势,在这一背景下,防控风险,特别是债务风险成为了2017年的主题。

有业内人士发文认为,此番国家发改委重启城轨审批工作,体现了谨慎原则。不管是 “81号文”还是 “52号文”,对城轨的建设都要求符合“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基本原则,只是更要求在“量”的基础上,尽快把发展重心转变到提高“质”上来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发改委提高门槛重启地铁审批 能否抑制不理性建设?
来源:中新经纬2018-09-05 15:16:18
去年8月,国家发改委暂停了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审批工作。沉寂一年后,近日,国家发改委重启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审批。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