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茂,在青龙山践行一场人与自然共生理念的微缩实践!

来源:中国网地产 2018-05-17 11:51:32

中国金茂,延承世界建筑大师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青龙上国际生态新城这片天赋贵祉之上,结合中西方城市打造理念,以“森林城市”的首次实践,打造约55万方绿色生态外环,缔造青龙山下的新型城市生活。

 


我们的生活,可以远离尘嚣。森林中有树木窃窃私语,流淌不息的小溪似万卷书籍。神的教诲寓于路旁之石,世界万物皆蕴涵着启迪。

——莎士比亚


400年前,莎翁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启迪了近代日本著名小说家德富健次郎的自然灵感,著就了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思考的代表作——《自然与人生》。


德富健次郎在书中对于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探究,他认为自然能慰藉人心,治人心疾,让人心气平和。城市的发展不应该也不是必须建立在牺牲自然属性之上,两者可以找到一个和谐共生的节点。


而在西方,美国的风景园林建筑师马尔什、奥姆斯特德等人,通过认真的观察与研究,看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主张建设城市公园系统,并陆续设计了一系列城市的主要公园,成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实践者。


20世纪,随着纽约中央公园、波士顿“翡翠项链”等城市公园体系的建成,在城市规划和建设史上,镌刻下了光辉的一笔。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也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风潮。



回到国内,我们所熟悉的城市,大多被高楼大厦包围,现代建筑的重复和抽象使城市失去了灵魂,都市人离自然越来越远,钢筋丛林带给人的麻木感和压抑感越来越重。


罗曼·罗兰曾说:“生活最沉重的负担不是工作,而是无聊!”


而囿于钢筋丛林城市中的人们,在被工作磕绊的同时,还要面对千篇一律的城市建筑,这对于每一个都市人来说,都是一种精神上的困顿,也许每一个都市人都渴望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城市。


其实早在20多年前,钱学森博士就曾提倡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城市与公园绿地、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今,20多年已经过去,中国金茂于青龙山国际生态新城这片天赋贵祉之上,结合中西方城市打造理念,筑新“森林城市”的首次实践,营造一个为所有都市人提供精神与身体归所的“森林城市”。


延承世界建筑大师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青龙山国际生态新城也是采用公园包围城市的营造方式,依傍青龙山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以人居体验为规划设计的灵感来源,与国际知名的规划设计公司AECOM、ATKINS等合作,引入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等国际先进的城市规划理念,采用“双环”的生态景观规划理念,打造自然宜居的生活空间,缔造青龙山下的新型城市生活。



在“双环”的打造上,中国金茂深刻理解都市人的需求,从社交、生命、探索三大领域出发,根据不同的地形与位置,进行树木的种植、景观的打造,为人们营造不一样的空间体验和开阔的视野。


公园,是心灵对话的会客厅


沟通交流,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渠道,是走进对方心灵钥匙。青龙上国际生态新城,从社交维度出发,规划了望石、映山、探溪、赏樱、闲茶雅趣等多个广场休闲区,人们可以在这些区域尽情的玩乐、结交朋友、拓展生活的边界。


绿林,是释放活力的运动场


运动让生活变得更加精彩,让人生变得更加充实,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青龙山国际生态新城,从生命健康的维度出发,将自然与城市结合,打造源动力、森呼吸等活力健康的森林城市运动场,让您的生活变得更加有质量。


自然,是探索世界的知识课堂


大自然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对于大自然的探索,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青龙山国际生态新城,从探索学习的维度出发,将教育与自然相结合,搭建大自然观察站、自然教室、大自然笔记馆等自然观测场所,营造一个蕴含美好世界的活力生活场。


青龙山国际生态新城外环建设已于5月10日正式启动!


东城金茂悦II期,于青龙山国际生态新城这片生态人文贵祉之上,拥揽青龙山天赋山林资源,荟萃青龙山深厚人文底蕴,中国金茂携手首开阳光城两大地产巨擘,与时代共鸣,鼎立南京东南门户,钜制南京人居宏图,精琢新时代精工典范。


东城金茂悦II期,传奇归来!

售楼处现已公开,恭迎品鉴!

(责任编辑:)
网站无障碍
中国金茂,在青龙山践行一场人与自然共生理念的微缩实践!
来源:中国网地产2018-05-17 11:51:32
中国金茂,延承世界建筑大师们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与青龙上国际生态新城这片天赋贵祉之上,结合中西方城市打造理念,以“森林城市”的首次实践,打造约55万方绿色生态外环,缔造青龙山下的新型城市生活。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