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西湖区旧城改造百姓称道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来源:人民网 2017-11-03 10:19:01

霜降天寒,江西南昌西湖区利字街社区却暖意融融。

“关于十九大的节目,我们都看呢,”走进利字街利民佳苑小区,66岁的张荷香和老伴正在家看电视,“多亏了党的好政策,我们老了还能住新房。原来住棚户区,日思夜想盼新房。”

“千年南昌看西湖”。作为南昌老城区的核心地带,西湖区是重要的商贸中心,也是江西面积最小的主城区之一。

人民生活要改善,城市面貌要提升,经济发展要空间。在改造老城的过程中,西湖区注重城市面貌提升的同时,着重改善百姓生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的发展。

实施阳光征迁

利民佳苑小区是利字街的安置小区,社区居民大多是棚户区改造后原址搬迁的住户。

回想起以前的利字街,张阿姨直摇头,“我们本地人都管这里叫‘洲上’,一个名副其实的棚户区。”因为靠近赣江,利字街一下雨就积水,都是低矮危旧房,杂草丛生。

作为南昌首批棚改项目之一,利字街棚户区改造涉及1157户。时任十字街街办劳保所所长的喻锋德,参加了此次棚改工作,被分配了84户征迁任务。由于辖区很多是赣江渔民的民房,还有市区无房人员搭建的房子,征迁很难。西湖区创新征迁工作方法,详细了解每户征迁户的家庭情况,从解决群众实际生活困难入手。“最重要的,还是政府让利于民,明确补偿标准,出台奖励政策,实行阳光征迁。”喻锋德说。

“住房条件好了,老年生活有保障,我们老两口没事还能出去旅游。”“住有所居”让张阿姨和她的邻居们,日子过得越来越舒心。

喻锋德说,作为一名基层旧棚改征迁干部,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就是要在今后的旧棚改征迁工作当中,始终以百姓利益为先,严格按征迁补偿办法,坚持依法办事,公平、公开、公正地做好旧棚改工作,切实改善人民群众的生活。

传承老城文脉

南昌里洲小区的熊立红,修鞋修了20多年,现在依然修鞋,可心情不一样了。“以前都在外摆摊,成天风吹日晒的,还要提心吊胆躲城管。”后来,里洲小区打造了个“邻里互助中心”,熊立红就搬了进去,从此再也不用四处“流浪”。

里洲小区也是南昌老社区,为改善老社区居民的生活环境,2015年,西湖区开始对里洲小区进行改造,从地下改造社区管网,地上修缮房屋,到空中清理网线,对小区基础设施进行全方位的改造。改造后的里洲小区,不仅生活环境美化了,生活品质也进一步得到提升。

“旧城复兴不是大拆大建,而是尊重城市肌理上的功能再造与提升。”西湖区委书记梅茂发介绍,要重视老城区的文化传承,西湖区改造了一批老旧社区,一方面引进专业的公司实行物业化管理,同时改善老社区的基础设施,合理配置资源,从软硬环境上着手,为百姓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通过“综合改造、提质升级”实现城市更新,西湖区成功打造出里洲慢生活街区、南柴北苑工业文化主题街区、绳金塔历史文化美食街等。

“西湖区大量棚户区得到改造,城市面貌发生极大改变,群众住房条件得到改善。”西湖区房管局局长胡海说道,五年来西湖区新建了9000多套保障性住房,有公租房、廉租房、经济适用房。贯彻十九大精神,西湖区将继续加大住房保障力度,让越来越多的百姓都能圆安居梦,住上好房子。

拓展城市空间

紧邻利字街社区的,是一圈沿街店铺。经过棚户区改造的利字街,如今已成为西湖区电子商务产业园。

今年8月,世联行江西分公司入驻产业园。公司总经理苏剑说,西湖区作为南昌最具经济实力的传统商贸区,在地段位置、生活配套、商贸氛围等方面,有着明显优势。

西湖区电子商务产业园的发展,只是该区腾挪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省会城市的中心城区,西湖区的产业支柱为商贸服务业,通过旧城改造,西湖区不断腾出发展空间,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大型商贸综合体。

西湖区有8栋每年税收过亿元的楼宇经济,多数是在旧城改造过程中新建起来的。通过旧城改造,该区吸引了一大批世界500强和中国500强企业,这些企业正成为西湖区经济发展的“龙头”。

新的时代有新气象,好日子会越来越红火,“群众的需求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梅茂发说,为了更好满足群众的需求,西湖区明年将改造13个旧棚改项目,惠及4705户。

(责任编辑:)
即时资讯
联系我们
办公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酒仙桥路10号恒通国际商务园B12C座五层
邮       编:100015
联系电话:010-59756138/6139
电子邮箱:dichan@dichanchina.com
网站无障碍
南昌西湖区旧城改造百姓称道 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来源:人民网2017-11-03 10:19:01
人民生活要改善,城市面貌要提升,经济发展要空间。在改造老城的过程中,西湖区注重城市面貌提升的同时,着重改善百姓生活,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经济的发展。
长按保存图片

中国网地产

是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旗下地产频道,是国内官方、权威、专业的国家重点新闻网站。

中国网地产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电子邮件: dichan@dichanchina.com 电话:010-59756138/6139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14号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主办单位 权责申明 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版权所有 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

京ICP证 04008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41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4号 ©2008

house.china.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